江苏经济开局之年实现“开门红”
淡烟微雨、青麦孕穗,眼下正是鱼米之乡江苏一年中最富生机的时节。生机与活力,不仅蕴藏在充满希望的田野和江河湖海间,更涌动在这个东部经济大省的重大项目开工工地上、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内、城乡商超里和外贸港口中。
来自省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1-2月,我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经济运行延续去年以来稳定恢复、稳中向好的态势,工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等主要指标均实现恢复性快速增长。“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首个季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开门红”已是“指日可待”。
创新引领,工业发展含金量跃升
3月1日,对刚刚“两岁半”的南京秦淮硅巷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秦淮硅巷创新实验室成立,预示着这处城区产业创新“策源地”又增添了新动能。
时间拨回两年半前,这条硅巷带着人们对老城区产业转型的无限期待而诞生,成为南京在城内搭建的首条城市硅巷,旨在通过对老写字楼、老厂房和棚户区的改造,释放创新空间,使创新活力在技术、产业、人才和城区间流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机研究院、中关村天合成果转化南京分中心等项目第一时间纷纷签约落户。
两年半过去,创新实验室的“破土”,标志着将在此前已有的产业转型基础上再寻“增量”。“一个成熟的硅巷体系应该是空间+产业+生态,在继续挖掘科创空间、持续优化产业内涵的基础上,下一步,我们要全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这是赢在未来的关键。”南京白下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仲金告诉记者,依托创新服务生态的优化,硅巷周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55研究所、8511所、5311工厂、金城集团和晨光集团等一批大院、大所、大企有了融合发展的“撬动点”。
秦淮硅巷,不仅是南京老城区产业转型的生动案例,更是我省产业基础再造和现代产业体系长板锻造的缩影。就在南京努力为智能制造相关产业赋能时,苏州也有了新动作。3月8日,《2020年苏州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白皮书》发布,不仅系统梳理了当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基础与成效,更围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谋划布局创新发展的新优势。
从南京、苏州再到全省,聚焦工业发展的动能转换,成为今年以来的显著亮点。制造企业研发投入“节节攀升”,进一步放大了重点产业发展中的创新引领作用。而令企业吃下“定心丸”、积极增加研发投入的“根源”,还来自本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
新政的出台,让制造研发企业发展底气更足,也令工业大省江苏迎来发展中的又一个“春天”。全球风电传动设备领军企业、连续6年稳坐全球行业第一的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张伶兴奋地表示,“2020年第四季度报表显示公司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约1.61亿元,2019年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600余万元,这些都大大激励了我们在技术研究领域继续加大投入。”
工业发展的含金量,在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的持续投入中得以提升。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2%,较2019年同期增长22.9%,两年平均增长10.8%。同期,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增长56.0%,比2019年同期增长36.2%,两年平均增长更是达16.7%。
有效投资,稳健增长“后劲”积蓄
3月24日,在连云港东海县如意情珍稀菌菇生产及深加工一体化项目基地,全省714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以现场推进会的方式集中开工,总投资达1455亿元。
“今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起步之年,‘三农’领域的投资建设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发展空间也更大。我们将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年’活动,用工业化思路抓‘三农’,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持续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推进会现场,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时云说。
作为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在今年以来全省经济发展的热潮中,上升势头更为稳健。这样的“稳健”,来源于全省各级重大项目的逐一开张。
早在今年2月26日元宵节当天,全省总投资达1.3万亿元的1466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吹响了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十四五”凝心聚力抓项目、谋发展的“冲锋号”。重大项目牵引着有效投资,成为拉动全年乃至“十四五”期间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及完善发展结构、优化经济布局的关键。
“这些重大项目既有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项目,又有产业发展领域强弱项、锻长板项目,还有民生发展和生态环保项目,体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顺应了江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投资不仅仅聚焦眼下,“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要着力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调结构、惠民生、利长远的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生态环保项目、重大民生项目,牵引有效投资、扩大有效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第一步迈准、迈稳、迈出新气象。”
新气象扑面而来。3月13日,在省重大项目迈胜质子医疗设备产业化基地的施工现场,作业车辆来往不绝。再过不久,这里将被打造成千亿级的高端医疗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质子治疗是肿瘤精准放射治疗的先进技术。目前,国内使用的质子放疗系统主要依赖进口。”迈胜医疗集团董事长田源介绍,此次在苏州落户的迈胜质子医疗设备产业化基地一期项目总投资7.9亿元,项目投产后,可形成年产质子放疗系统15套的规模,“国产化后,可实现高端放疗设备技术自主可控。”
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振奋人心;投资的未来,前景可期。今年以来,我省投资恢复明显加快,重点领域投入快速增长。1-2月,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9%。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6.8%,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5.5%,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的增幅则更是达到70.9%。
激发内需,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
3月的江苏,生机盎然、春意正浓。在这里,生态禀赋、文化底蕴相得益彰,孕育出特色鲜明的文旅资源,也催生了潜力巨大的旅游市场。
文旅市场,是亟待深度开掘的内需“富矿”。3月24日,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现场宣布,名为“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的文旅消费推广季将于3月27日启动,“活动目标带动3亿人次参与,推动旅游电商头部企业为我省输送游客量超3000万人次,进一步扩大‘水韵江苏’品牌影响力,助力打造令人向往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3亿人次”的目标,顺应了今年以来全省“买买买”需求加快释放的趋势,也将更好助力我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拉动内需的不只是文旅业,对城镇化率走在全国前列的江苏而言,“消费下沉”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发力点。在扬州仪征,经营“兴旺百货”的汪丽梅告诉记者,眼下,传统零售业被逐渐取代,越来越多的小卖部慢慢退出了农村市场,而同期进场的,则是资本实力更加雄厚、服务功能更为多元的大型商超,以及苏宁易购等品牌县镇店。
商业模式与市场格局的更替,带来更大规模的消费需求被激发。今年1-2月,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92.0亿元,同比增长41.8%,比全国增速高出8个百分点,相比2019年同期也增长了9.6%。
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同时,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的江苏,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方面也收获了新成绩,国际贸易含金量进一步提升。
数据显示,1-2月,我省货物进出口总额7282.3亿元,同比增长30.1%,相较2019年同期,增幅也足有13.6%。其中,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4063.9亿元,同比增长35.2%,占全省外贸总值55.8%,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占比持续上升,意味着江苏外贸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传统低端代工生产的贸易模式有所消解。
转变“两头在外”,除了低端代工的逐步退出,还需出口产品的不断优化。1-2月,全省出口机电产品3092.7亿元,大幅增长44%。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出口集成电路318亿元,同比增长25.9%;笔记本电脑257.1亿元,增长64.3%;医疗仪器及器械29.1亿元,增长51%——更为高端的产品输出,无疑为我省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不断攀升,打下良好的基础。(李睿哲)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