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简政放权提高审批效率 催生发展新动能
再取消下放60项行政审批事项,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双公示”,所有县(市、区)的市场监管实现“三合一”……今年以来,江苏深化改革接连发力,均涉及同一议题——简政放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始终是改革与发展的一大高频词,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按照中央部署,江苏一手抓改革方案出台,一手抓改革举措落地,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成果不断涌现。
三年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成为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的坚实基础。江苏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度超序时、成果超预期,引领经济新常态、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政府治理架构逐渐成型,促进大众创业、推动万众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破解“一长四多”梗阻,
以改革释放新活力
——以市场取向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简政放权改革为市场主体清障搭台,放大改革效应、释放改革红利
2016年1月23日,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开幕,省委书记罗志军在讲话中回顾过去一年工作、展望“十三五”发展蓝图,简政放权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践行新的发展理念,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根本上要靠改革创新,靠真抓实干。要推出一批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以市场取向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简政放权改革为市场主体清障搭台,精准发力、持续用力,放大改革效应、释放改革红利。”
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管得过死,就会抑制经济发展活力,出现企业和群众办事“时间长、盖章多、中介多、收费多、材料多”的梗阻。
抓住审批、监管、执法三个核心环节,江苏再启简政放权。2013年9月,江苏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起航;2014年,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关于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实施意见》,构建了“517”的改革顶层设计——建立5张清单、搭建1个平台、推进7项相关改革,确定了江苏转变政府职能的路线图、时间表。三年来,该“放”的大力放开、该“减”的坚决减掉、该“清”的全面清理,改革走向纵深——
政府“瘦身”效果明显。省级层面在全面取消224项非行政许可事项的基础上,累计取消下放转移行政审批事项587项,占原行政审批事项总数的60%左右,提前一年多完成本届政府取消下放1/3以上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省辖市层面提前两年完成减少1/3的目标任务。
权力“家底”全面公布。2014年底,省级层面公布“5清单1目录”,即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政府部门行政权力清单、政府部门责任清单、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和《江苏省内资禁止投资项目目录》,江苏成为全国首批建立权力清单的两个省份之一。13个省辖市、97个县(市、区)均已建立并公布行政权力清单,比中央规定时间提前一年半。
“瘦身”,政府向市场放权;晒权,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单纯地取消、下放、转移还不够,还要推动审批流程再造,以‘化学整合’提高审批效率。”省编办、审改办主任俞军介绍。
顶层设计与基层试点融合互动,江苏趟出新路——
“七图联审”。常州整合市城建、经信、卫生、安监等7个部门的审图职能,实施建设项目施工图联合审查。项目单位只要向市政务服务中心施工图联合审查分中心报送即可,7项审图总时限由原来的42个工作日压缩到7个工作日;
“多评合一”。镇江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安全评价、地质灾害、地震安全、节能、碳排放等评估由串联方式调整为并联方式,由单个项目逐一评估改为联合评估,总体周期由141个工作日缩短到50个工作日以内;
商事改革。全面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推行“三证合一”,综合登记效能提升70%以上。“一照一码”、前置改后置审批、住所登记条件放宽、资格资质去行政化……在江苏创业办企业基本实现“零门槛”。
基层创新探索规律、固化经验,推动了面上的制度革新。江苏正在推广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多图联审、多评合一、联合测试、联合踏勘、联合验收、区域性评估,无锡的“容缺预审”、泰州的“网上审图”、洪泽的“告知承诺制”等新模式也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了便利。
过去一年,全省新注册私营企业户数39.4万户,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达7.3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1.8%、30.4%,两项指标均列全国第二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挑战,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不易,既凸显了江苏经济的韧性与实力,更得益于改革带来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