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现代民政”落地四成区县
以民生需求为指挥棒补短板守底线求公平
治国理政新方略
改革攻坚进行时
新华报业网讯 民生连着公平正义,民生连着人民福祉——现代民政思维根植的江苏正以新的指标体系评估民政服务,体现新的价值取向。7月18日,记者从全省现代民政建设推进会上获悉,经过两年努力,江苏已建成38个现代民政示范县(市、区)。
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说,到2020年,全省将以县为单位全面建成现代民政,每一项指标指向惠民,落实到老百姓头上。“近四成地区实现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的转型,各地民生保障现代元素越来越浓,呈现由表及里的深刻变化:‘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市场参与’的运行机制正在形成,一些长期被忽略的短板得到重视和拉长。”
牵住“牛鼻子”:市场能做的都交给市场
从南京出发,大约一个多小时车程,便抵达盱眙天泉湖生态养老社区。青山环抱,碧湖依傍,这个新型养生养老社区除了适老化精装养老公寓外,还有休闲度假、生态农业、文化创意、医院、护理院等配套设施。沪宁线上不少60岁左右“年轻老人”成了第一批购买者。
再从此地驱车十多分钟,就来到盱眙县桂五镇敬老院。这里已从封闭转而面向全镇老人敞开大门,可长期寄养,也可短期托养,600元每月的低偿服务受到农村留守老人的欢迎,已有26位社会老人选择在这里颐养天年。
滴水见日,市场需求折射在盱眙,呈现两个版本,适应不同层次的养老选择。江苏有1600万老年人,养老市场需求巨大,居家、社区、机构、异地、旅游等养老方式遍地开花。政府在养老服务业发展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财政资源有限,天天刻板地盯着政府的口袋,满足不了养老以及其它民生需求。”侯学元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市场参与”定位为现代民政的“牛鼻子”:“落一子而满盘活——政府拿出政策和一部分引导资金,就能带来乘数效应。”
省民政厅率先出炉首批省级民政类社会服务购买清单,全年拿出2.44亿元采购资金,向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购买23个大项目服务。从省到街道,民政系统全面开启购买服务的新思维。
“市场能做的,都交给市场。各级民政部门要舍得放、懂得放。”侯学元期盼,此举能推进在民政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有序引导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及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救灾救助、养老服务、优抚安置、公益慈善等,让各类主体在民政领域活力迸发。
守住底线:对表指标,拉长短板
每万人持证专业社工数量、农户住房自然灾害保险覆盖率、护理型床位比例、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合格率……现代民政体系中有大批量化、定性指标,凸显各地目前普遍存在的短板。与保障金、硬件设施等传统指标有很大不同,这些指标的实现不仅靠投入,更靠思维方式的转变。
去年,地处苏北经济洼地的睢宁县申报现代民政示范县,结果评估没过。今年,该县再次申报,各项数据更接近指标分数线。“越挫越勇,不达目标不罢休。”睢宁县民政局长孙传艺直言,提到睢宁,人们都知道是省级贫困县,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对民生需求的提升就越迫切。
截至今年7月,当地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已达40.2张,社会力量举办的床位占比达72%,护理床位占比51%,按照每人30元的标准,为全县五保对象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该县很多指标,甚至超过了苏南。
经济实力不够,人才储备不够,怎么办?孙传艺琢磨,和过去干民政“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显著不同的是,在现代民政大量定性指标引导下,置换、盘活、借力,干得有动力、有方向,老百姓对此感受最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最基层的敬老院长,到服务大市的民政局长,都已形成这样的共识:不单纯拼财力和投入,现代民政不仅是指标,更是一种遵循公平、法治、市场的思维方式。不管苏南、苏中还是苏北,增进民生幸福、促进民生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改革创新:以民生需求为指挥棒
今年汛期,抗洪抢险一线最感人的画面,聚焦风餐露宿、流汗甚至流血的子弟兵。人们纷纷呼吁,多为“最可爱的人”提供一些后勤保障。南京市江宁区今年共投入120万元,为辖区近百万居民及现役军人免费办理自然灾害民生保险,人身伤害最高赔付20万元,房屋等家庭财产最高赔付8万元/户。
“去年我区遭遇强暴雨,一些车库和储藏室受损严重,今年特地扩大承保范围,由家庭财产扩展到实际居住的车库和储藏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举一反三,还将老年人意外伤害、重点优抚对象医疗大病、退役士兵意外伤害等引入市场保险机制。
民生需求,是改革创新的动力,也是现代民政的指挥棒。今年,全省性的民生督查——“签约照料”散居五保老人,就来自沭阳县一次接地气的创新。
在很多参与创建现代民政示范县(区)的民政人看来,绝不能为创建而创建,指标体系中还特意设置了群众满意度指标。主动回应诉求,为服务对象谋利益,正是建设现代民政的根本主旨所在。
本报记者 唐悦 本报通讯员 季静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