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伤筋动骨”求“脱胎换骨” 江苏激活生态自觉推动转型发展
新华社南京9月14日电 记者:蒋芳 秦华江
从昔日鱼米之乡,到今天开放发展大省,江苏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二。然而,钢筋水泥不断侵蚀绿水青山,机器轰鸣日渐掩盖鸟语花香,以资源谋发展的老路已步履蹒跚。
去年以来,江苏实施“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以下简称263行动),以“伤筋动骨”之决心,求“脱胎换骨”之实效,倒逼绿色转型,激活生态自觉,谋划新的率先。
敢亮丑真查处,群众感叹“来真的”
常州武进区西湖街道仕尚村,绿草茵茵,生机盎然。而半年前,这里堆积一万多方草菇废渣,腐烂气味扑鼻,群众叫苦不迭。
“电视台曝光了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当天与举报人联系、当天到现场核查处理、当天上报处理情况,连夜把堆积如山的垃圾清运干净。”武进区生态办主任张卫星说。
“三个当天”的速度,是江苏整治污染决心的写照。曝光一个、震慑一片、整改一批,是263行动勠力治污的缩影。
何为263?即两减六治三提升: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和落后化工产能;重点治理太湖水环境、生活垃圾、黑臭水体、畜禽养殖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和环境隐患;提升生态保护、环境经济政策调控及环境执法水平。
去年底,省长任组长、5位省领导任副组长,20余部门参与的263专项环境整治行动领导小组成立。不到一周,来自各条战线的集中办公人员全部到岗;一个月内,11个分类方案出炉;半年时间,2380件环境问题线索在媒体上曝光,2361家污染企业关停;暗访、夜访、飞检齐上,纪检部门约谈问责120多人次,撤职记过9人次。
在江苏省干部群众看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面前,生态就是民生,绿色才是发展,这是一场不忘初心的攻坚战!
“环保是个良心工程,满足于达标远远不够。”江苏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说,江苏空气环境和水环境质量从数字上看还不错,但是“良”绑架了“优”,三类水质绑架了一、二类水,与百姓对环境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距离。
在苏州263办“六治”组组长王欣看来,“六治”是将注意力聚焦在老百姓身边最突出的问题上。“惟不讳疾者方可得善医。百姓关心的突出问题得到遏制,环境改善的获得感才能显著提升。”
微信公众号“江苏‘263’在行动”5月开设,订阅人数超过15万,受理举报3456件。群众举报热线则从最火爆时一天接进两百通,现在下降到个位数。
只讲怎么干、不讲怎么难
江苏是全国的“经济优等生”,但产业结构偏重,钢铁产值9600亿元、化工2万亿元,占工业总值1/5,环境风险大,隐患多,太湖、长江及沿海生态脆弱。
263行动不仅撬开煤炭型能源结构和重化型产业结构两只束住江苏环境治理、转型发展的“钳子”,更从思想深处唤醒一种生态自觉,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向统筹推进五大发展理念转变,将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扬州市市长张爱军的办公室,悬挂着3张图:“减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黑臭水体治理的进度图。每月一次的点评会上,张爱军要求“只讲问题,不讲成绩;只讲怎么干,不讲怎么难;只讲整改到位没有,不讲打算怎么整改”。半年度模拟打分后晒出各区县成绩单,落后单位如“芒刺在背”。
常州武进,“减化”影响5-8%的GDP。宜兴,关停化工企业影响税费5亿元。从全省看,从今年起将用2年时间压减钢铁(粗钢)产能1170万吨,到2020年前,全省化工企业数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50%以上的化工企业进化工园区,势必对经济发展形成压力。
“没有伤筋动骨,哪来脱胎换骨?!”宜兴市市长张立军说,只有下决心淘汰落后重产能,才能为绿色优产业赢得空间。
倒逼绿色转型 谋求生态率先
263,已经不只是一场专项行动的代号,而是全面提升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代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创绿色发展新局面,江苏正在奋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有风景的地方正在涌现新经济。在宜兴,篱笆驿站农家乐民宿收入超3000万元。镇政府规定,开农家乐前必须将污水纳管。“一公里管网造价300多万元,2020年城乡将全覆盖。”宜兴市副市长储红飚说,虽然管网造价昂贵,但只有保护绿水青山,才能拥有金山银山。
沭阳县花木种植面积达50万亩,带动25万人就业。美丽生态环境,正成为沭阳最大的财富。
江苏确定了“两聚一高”新追求:聚力创新,以创新为引领,让绿色发展成为江苏的鲜明优势;聚焦富民,不仅是增加收入,还要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
江苏不少干部已达成新共识:从发展的一面来说,在绿色发展大潮流中,谁能够率先实现发展的绿色转型,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谁就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站稳脚跟,就能吸引集聚更多的高端资源要素,绿水青山就是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