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推动转产企业加速转型 释放更多发展潜力

02.03.2020  15:13

        记者2月28日从省工信厅获悉,为夺取防控和复工“双胜利”,充分发挥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大省优势,连日来,省市有关部门一方面引导更多企业转产扩产,防疫物资产量逐日增多;另一方面推动转产企业加速转型,释放更多发展潜力。

        及时转:积极行动解决供应短缺

        这些天,在南京际华3521、3503、5302公司的防护服生产线上,工人们日夜赶工。这3家公司隶属于央企新兴际华集团,原来主要生产军用装具和民用服装等产品,2月3日起开始全力推进医用防护服的转产达产。

        “疫情发生前,全国的医用防护服每天的产能加起来只有2万件。我们3家公司用了20天的时间,从每天生产200件,到日产5.2万件,达到全国最大产能。” 南京际华集团副总经理夏前军告诉记者。

        疫情期间,像这样推进转产防护物资、争分夺秒复工复产的江苏企业还有很多。不少纺织企业第一时间对生产布局及时进行调整,将防疫产品纳入企业生产范围。江苏华纺股份迅速调试60台缝制装备,组织部分员工提前复工,投入医用防护口罩生产,迅速形成日产5000只口罩的能力。记者了解到,仅在建湖县就有10家纺织服装企业主动转型,生产医用防护口罩。

        为实现转产,部分企业千方百计对生产设施进行技改。红豆股份连夜将10万级洁净厂房改造成防护服生产车间;水星家纺不到48小时就把10条被套生产线改为防护服生产线;东台领胜科技对现有复合机、热压机、切片机进行适应性改造,建起两条防护口罩生产线,日产17万只。

        有效转:企业转产还需各方“护航

        企业转产,在技术、用工、原料、政策等方面还需各方护航。

        “省工信厅及时下发鼓励企业转产口罩等防护物资的通知,摸排符合条件企业底数,加大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加强技术指导。”省工信厅相关人士介绍,通过驻厂服务、现场指导、解决难题,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实现兼并、技改、协作、联动等四大模式的转产。

        各级政府部门开通转产复工的“绿色通道”。“虽然我们有专业的技术和设备,但是缺少医用防护服的生产资质。经过省里相关部门迅速审核,我们拿到江苏省2020年0001号生产许可。”夏前军说,公司2月6日将产品拿去检测,原本检测时间是两周,结果3天就检测完毕,以最快速度拿到证明。

        位于南京江宁开发区的南京船之宝孕童用品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生产婴童衣服的小服装厂,公司响应政府号召,连夜筹备转型生产民用防护口罩,“在区委、区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仅用一天一夜时间就完成转型,全面开工。”企业负责人介绍说。

        面对疫情,省内唯一拥有符合国内标准一次性医用防护服生产资质的苏州奥健医卫用品有限公司,已开足马力生产,但还是满足不了需求。“当时我们没有无菌车间也没有生产许可证,但具备医用防护服的生产能力。在省工信厅紧急协调下,我们两家公司达成跨市合作。”圣华盾防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王炳来介绍,圣华盾组织20多名业务骨干,将相关机器设备运到苏州奥健,迁建一条全新生产线,产能一举提升4倍。

        长久转:增强实力以转产促转型

        “目前,省内多家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已经转产,产能不断扩大。”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韩平表示,江苏高端纺织集群企业勇于担当,展现江苏纺织产业“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集群力量,但从长远看,企业还需增强实力,以转产促转型。

        “据检测,我们防护服的病毒阻断过滤效率指标达99.97%,而行业标准是不低于70%,可见我们的产品品质远高于指标要求。下一步,公司计划着重提高材料技术水平,提供品质更优的应用防护产品。”夏前军表示,此次为了生产防护服,公司专门引进压胶设备等很多新的高端设备,未来还可以用于生产其他服装。

        “疫情倒逼我们提高生产标准,以后生产更高标准、更高品质的防护服。”王炳来介绍,圣华盾组建医用防护服生产线,目前公司参与生产的工作人员约70%,预计本周末可以恢复到90%,现在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每天能生产1.5万件,产能基本恢复。公司医用防护服生产许可证也很快会办下来。过去,公司生产医用防护服没有达到进病区标准,现在的产品已达到标准,公司决定未来转向从事医护服领域。

        疫情退却后,如何将防疫物资的产能转化成企业发展潜能?政府首先让转产企业吃下“定心丸”——国家和江苏也已明确,对未来产能过剩的设备会出台政策,兜底收储,进一步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研究员陈柳表示,企业还需提高生产过程的精准化、柔性化、敏捷化,努力增强对市场快速反应的能力,构建稳定的生产链,方能持久发展。(付 奇 颜 颖)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