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江苏将推海绵城市示范区 马路花园会喝水净水
镇江金山湖路上,雨水可通过路牙开口进入植草沟
带缺口的路牙、下凹式的绿岛、有孔洞的人行道……在江苏镇江,位于主城区的金山湖路看起来与别的马路有些不一样。在8月初的一次强降雨中,镇江市区多处路段出现了积水,金山湖路却“独善其身”,经受住了暴雨考验。
这得益于道路上的“海绵体”。降到路面的雨水一部分下渗、补充、涵养地下水,经过层层渗透后,不仅水量减少,水质也得到了净化。此举除了解决雨天积水的难题,也有效减轻了城市面源污染。
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像金山湖路这样的“海绵道路”在镇江还有很多。江苏省住建厅副厅长陈浩东表示,该省新近出台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结合镇江等地先行先试情况,在省域层面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何为“海绵城市”?比喻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以金山湖路为例,人行道上用透水材料进行铺装,镂空路牙和下凹式植草沟用来收集和排放路面雨水。同时,马路边还设置了低于路面近10厘米的“雨水花园”,种满了耐旱耐涝的小灌木。镇江给排水管理处行业监管科翁建兵介绍,雨水会通过路牙开口进入植草沟,下渗进入透水盲管,然后通过雨水过街管排入河道水系。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海绵体”,整条马路上不再需要铺设雨水管道。“其实在建设上也没有什么额外投入,只是在绿化、路牙、道砖上进行了一些细微改动而已。这就是遵循自然的方式,与自然河道相连,达到蓄水排水净水的目的。”翁建兵说。
除了新建道路,镇江还把“海绵城市”的理念应用到了老旧小区的改造中去。在京口区四牌楼街道江滨新村第二社区,改造后的“海绵”停车场铺设了透水性能好的砖块,两旁的绿化带略低于地面,让雨水经土壤滞留后再排入地下管网。为了直观展示“海绵”停车场的效果,翁建兵向地面上倒了小半瓶矿泉水。记者注意到,水刚落到地面便很快渗入地下。据了解,镇江还在探索把小区不透水路面改为透水路面,利用现有空间做透水绿化带,楼宇之间安放雨水罐。其改造目标为在不扩大下水管道管径的情况下,这个老小区足以应对30年一遇的暴雨。
镇江市住建局给排水管理处处长胡坚介绍,2015至2017年期间,镇江市将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392项,总投资44.9亿元;至2017年底,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内(陆域22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目标控制率75%以上,排水防涝标准达到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面源污染削减率达到60%。
镇江金山湖路的人行道上,全部采用了透水材料
“海绵城市”的江苏模式:制定技术标准 打造省级示范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建设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并要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
镇江的探索也由来已久。胡坚介绍,镇江自2010年起就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进行了相关工程实践。2011年起,该市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面源污染治理,并形成稳定增长投入机制,此番入选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后将更大力度促进海绵城市建设。他透露,海绵城市建设将纳入明年镇江市立法计划,通过立法手段促进落实。
除镇江外,江苏昆山、宿迁等地也进行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探索。今年7月,江苏率先在全国出台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各地先行先试的经验,明确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
“全面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江苏省住建厅副厅长陈浩东介绍,除了镇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外,江苏还将组织开展海绵城市省级试点示范工作,通过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区、海绵型公园绿地、海绵型住区、海绵型道路广场、海绵型小城镇、海绵型村庄等示范建设,以此探索发展经验。
“我们也在联系与海绵城市相关的科研院所和高校,集合他们的研究力量组建团队,从规划到建设标准、后期评估上展开研究,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陈浩东说,省级层面正在加快研究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指标体系、检测评价方法,尽快出台《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雨水花园工程建设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程。
陈浩东还称,在镇江等地已经尝试的下凹式绿地的基础上,植物品种的选择也要下功夫。“耐水耐旱的植物种多少,适合城市景观的种多少,都要做科学评估,让‘海绵’既有用又好看。”
( 朱殿平 )
2015年8月28日《人民网江苏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