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贫困生手机话费大数据“摘帽”追踪调查

01.06.2016  20:01

  近日,众多网友的微信朋友圈被一篇网文《寒门学子:进得去的名校,抹不掉的家庭烙印》刷屏,“高校扶贫”“寒门能否出贵子”等再度成为舆论热议话题。日前,江苏大学学生工作处正式公布了对该校非毕业班的4463名贫困生手机话费调查和处理结果,21人被取消贫困生资格,32人从家庭经济特殊困难降为一般困难,引发广泛关注。对此,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江苏大学这一做法是自发的,扶贫办没有进行专项评估。“作为民间的一种说法、一种调查,这应该是允许的,但是要有全面综合标准。

  记者在江苏大学追踪采访了解到,该校根据手机消费情况对在库贫困生进行“资格再认定”的方式虽有争议,但学校采用“大数据+人工审核”的举措促进精准“”贫,从而助力定向、公平资助。专家建议发挥高校智库和信息优势,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实际走访调查等多种手段,不让一个贫困生“掉队”,也不应让非贫困生“浑水摸鱼”挤占有限的助贫资源。

  贫困生话费超标被“摘帽” 精准“”贫为公平资助

  去年底,江苏大学非毕业班的4000多名贫困生收到通知——学校对贫困生库学生开展“资格再认定”工作,认定方式是学生本人提供当年10月至11月手机消费情况。统计显示:手机月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学生为4110人,占92.09%;在100-150元消费区间的人数为289人,占6.48%;超过150元消费的人数为64人,占1.43%,极个别贫困生手机月消费额甚至超过了300元。

  记者采访获悉,从2013年开始,江苏大学尝试以手机消费调查的方式对贫困生进行资格再认定,主要面向非毕业班。对月平均消费100元-150元的同学,建议采取降级处理;对月平均消费超过150元的,则建议取消贫困生资格。三年来,共有190名学生降低贫困生等级,48人取消贫困生资格。

  贫困生资格再认定,手机消费调查仅仅是第一步。学工处根据消费清单提供的只是初审参考意见,会不会降级或取消资格,最终取决于贫困生所在学院经过调查、约谈和群访后出具的具体处理结果。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范延臣说,该院有380名贫困学生参与手机消费调查,其中34人月平均消费超过100元。

  “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确实有特殊原因,比如有的忙于创业,有的家庭遭遇变故,有的参加辩论赛查阅资料导致流量超出。”范延臣说,对手机消费超标的每一位学生,学院一方面直接谈话,另一方面也通过学业导师、班级干部、宿舍舍友等多渠道了解情况。最终,34人中有6人降低贫困等级,3人主动要求退出贫困生库。

  寒门学子牵动社会神经 唇枪舌剑彰显教育温情

  江苏大学或降级或取消贫困生资格的“摘帽”行动为引发了舆论热议。网友“Spring”认为,“不能完全按话费多少判定是否为贫困生,有些孩子家里很贫穷,可是也很孝顺,和父母亲戚通电话较为频繁,应该得到理解。”网友“上善若水”评论道,“贫困资金有限,必须将专项资金花在刀刃上。作为一名贫困生,月话费却无端超过150元,是完全有理由取消其资格的。

  “真正的贫困生学费和生活费都成问题,哪舍得每月花掉150元的话费!学校能用心核实在库贫困生的消费状况是好事。”网友“韦小Min”说。

  江苏大学副校长李洪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贫困“资格再认定”的做法不是为了“”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这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话费审查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对于话费超过150元的学生,学校还开展了包括调查、约谈、群访等进一步的甄别工作,不会轻易更不会随意降等或取消资格。

  李然(化名)原本是一般困难的贫困生,话费调查后她主动向学院申请退出贫困生库。“如果真的贫困,话费不会太多。”李然表示,自动退出是发现比她贫困的同学还有很多,她愿意把更多的受资助机会留给其他人。周军(化名)此次调查中被“降级”,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的调查有一定的道理,对我使用话费也是种警醒。”周军表示自己现在使用手机,月消费基本控制在80元以内。

  “身边大多数同学的月平均话费在60元左右,是足够使用的。学校对于话费划分的标准是比较合理的。”江苏大学学生代表董乾坤告诉记者,老师们也会定期了解学生的生活信息,对于参加学生工作或创业导致话费数额过大的学生,会让其书面说明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来判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扶智”同时也“扶志

  江苏大学此次贫困生活费调查事件热议的背后,反映出社会对贫困生群体的热切关注。专家认为,对贫困生资质的审查也不必局限于手机话费,可拓宽渠道,比如学生校园一卡通的消费情况和生源地走访调研情况等。“贫困不是错,贫困生的隐私和尊严更应该受到保护,静悄悄地数据分析方法比过去让贫困生登台演讲‘诉苦’更符合互联网时代的精神,也更有人情味,体现了教育的人本精神。”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程平源说。

  “在未来,将大数据引入高校贫困生鉴定工作,还需借鉴更多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估。不仅要维护学生的尊严,也要保证数据的客观、真实和全面,要经得起推敲和监督。”江苏省教育厅资助中心主任陈虎说。

  高校精准“”贫的前提是精准“”贫。“只有精准识别贫困生,才能精准发力、精准帮扶。”长期从事学生资助的江苏大学学工处副处长吴立平说,目前,学生家乡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是高校贫困生认定的主要依据,但由于范围广、数量大、监管难,贫困生库难免掺入一些并非真正贫困的学生。

  “贫困生认定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去看。”李洪波说,地方政府给学生开具的贫困证明具有一定的公信力,从高校助学的角度看,这些孩子家里确实比较困难。问题在于,各地区横向比较的贫困标准不统一,但在高校又必须遵照同一标准来划线帮扶,工作过程中的确存在贫困生认定的公平问题。

  此外,贫困生往往更为敏感、脆弱,自尊心较强,心理脱贫和经济脱贫同样重要,“扶智”的同时也要“扶志”。“千万不能让一困生变为经济、学习和心理都困难的三困生,不能让贫困生变为学困生。”李洪波说,贫困生资助工作不能只聚焦经济帮扶,要和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帮助贫困生告别心灵的贫困,帮助他们成才,更为紧迫。

编辑: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