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动能澎湃,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在过去的一年里,科技创新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一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00家,5家高新区入围全国高新区30强……江苏创新活力正在加速释放,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
3.7万家“高企”动能强劲,
“创新矩阵”彰显硬核实力
1月14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枫科技园C2幢1楼,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产品全自动生产线全线开通。由于在生物医药领域掌握全套自主研发能力,诺唯赞形成了高通量基因测序、医药及疫苗研发等领域的庞大产品群。“去年我们的好消息不断。”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小梅介绍,2021年11月15日成功登陆科创板,公司还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投资建设诺唯赞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额约13亿元,基地建成后产能还将大幅度提高。
在江苏,类似诺唯赞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超过3.7万家。
硬科技撬动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正日益展现出越来越强的“引擎”拉动力。截至目前,全省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4.1%,高于全省16.2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授权数31199件,同比增长43%,占全省的50.2%。
抓住“高企”的牛鼻子,高新区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去年,江苏微导纳米、迪哲医药入选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独角兽企业,6家企业入选潜在独角兽企业。”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李敏芸告诉记者,高新区持续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打造“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科技上市企业”梯次创新矩阵,集聚创新型企业4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500家。
集群化“创新矩阵”实力彰显。2021年,高新区以占全省5.3%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49.3%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集聚了全省46.6%的省级以上人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和47%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巩固。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80%以上的专利授权、研发人员和研发投入都由企业完成。落实企业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全省企业科技税收减免额超过800亿元。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0亿元,增幅超过29%。截至目前,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企业超过7.2万家,同比增长79.3%,成为全国首个突破7万家的地区。有31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12家企业在北交所上市。累计入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1家,19家企业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
新动能加速壮大成“顶梁柱”,
新兴产业集群蓄势崛起
去年一年,以科技创新为笔,我省写出了经济持续增长的“韧”字。
在昆山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提高至3.9%,396个项目“揭榜挂帅”带动企业投入84亿元;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拨投结合”的形式在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材料与生产设备、高性能网络芯片等领域培育了一批高成长性科技型公司……创新驱动强劲澎湃,转型升级步履铿锵,助力江苏企业在全球疫情影响下逆势而上。
传统行业主动求变,用新技术实现产业跨越发展。苏州润佳工程塑料股份有限公司过去只生产改色和抗氧化塑料,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公司研发总监汪理文告诉记者,“全新开发的聚烯烃发泡材料智能生产线应用后,形成了核心竞争力,目前公司专利数达到35件,2021年公司产值达到6亿元,同比增长30%。”
以产业强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去年也是江苏“产业强链”三年计划的第一年,如今,先进制造业的50条重点产业链营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已达50%以上。
徐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张长缨说: “2021年,我们在全省率先实施‘链长制’,统筹推进强链、壮链、补链、延链,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4位,工程机械集群获评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徐州立足高端工程机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煤盐精细化工等24条优势产业链,全面推动“智改数转”,“去年全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增量均超1000亿元,净增规上工业企业510家,新增超百亿企业3家,产业强链实现大幅提升。”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让江苏更具创新魅力。目前,我省已累计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15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72家,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加速推进数字产业新突破,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去年前三季度,江苏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万亿元,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产业规模和增速领跑全国。
作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南京云创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于一体,去年11月15日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裁刘鹏告诉记者,云创大数据不断推进创新能力,目前已经在超低功耗高密度大数据存储、海量数据云处理等多个方面形成核心技术,研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云存储系统等产品线,构建了完整大数据价值链业务体系。
去年3月15日,位于昆山的纬创资通有限公司获评全球“灯塔工厂”,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仅69座工厂获此殊荣。“2021年,昆山完成制造业‘智改数转’项目1415个,先后集聚中科寒武纪、九上中园半导体等一批龙头项目,实现‘超算’和‘智算’双轮驱动。”昆山市科技局局长蒋跃介绍,“今年,我们还将专门部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以持续涌现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加快形成,
人才“强磁场”迸发活力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省实验室……去年一年,江苏各大平台形成引才聚才“强磁场”。截至目前,29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已集聚各类人才超3000人,与300多个国内外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开展了战略创新合作。
常熟市产创融合,推进高能级平台载体建设,2021年“苏州·中国声谷”建设列入长三角和苏南自主创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常熟市科技局局长顾晓丹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苏州·中国声谷”签约引入首批顶尖研发团队8个,与中国商飞、喜马拉雅、上海音乐学院等一批头部单位开展创新合作,落户科创项目近60个,总投资超115亿元,实现了声学产业创新集群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聚变效应。
去年9月,常州3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江苏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半导体(异质结)叠层新能源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江苏省先进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创新中心接连获得省发改委颁发的“身份证”,成为省级产业创新中心。
以科技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2021年南京获批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苏州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我省启动布局建设了首批10家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区),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上争创新优势。
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持续做强创新发展“动力源”,江苏的创新势能正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记者 杨频萍 张宣 蔡姝雯)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