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全国文明城市数量第一 创建不再"一阵风"
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重大典型张家港开始,江苏已有9个全国文明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另有4个地级提名城市和12个县级提名城市,创成了沿江全国文明城市群。
从道德培育到民生实事,从文明细节到制度环境,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排头兵,江苏正在努力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建设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育民惠民,
在创建中提升百姓获得感
江苏各地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以来,城市精神特质、市民文明素养显著提升。
道德讲堂是江苏首创。常州市积极推进道德讲堂建设创新发展,以1万多个固定道德讲堂为基础,拓展出道德讲堂“云平台”“微课堂”。运用“道德讲堂+”扩大影响力,“道德讲堂·百姓视角”,将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通过戏剧方式展现;“日常+节点”全程浸润,将人生重要节点的仪式引入道德讲堂,用道德建设立起城市发展精神标杆、促进文明程度不断攀升。苏州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大力开展市民个人信用积分——“桂花分”的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
楼宇电视、地铁公交,南京的公共空间随处可见公益文明广告。在全市1000多个小区、440个公园广场、98条商业街区、154所学校、830条主次干道、6640辆公交车和各类媒体上,公益文明广告实现了全面覆盖。注入文化内涵的价值引领,渗透到市民的日常生活。
各地普遍把创建文明城市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寻找本地创建短板,让老百姓看到创建带来的城市新变化,让广大市民在参与创建中有更多获得感。
无锡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每年投入800万元扶持文化创投,积极举办“欢声笑语进社区”“千场电影进社区”等活动2000多场次,累计数十万群众踊跃参与。泰州组织万名干部进社区、进家庭,大走访、大调查,把收集到的1000多条群众意见建议转化为一项项民生实事项目。3年来,市、区两级累计投入资金8.5亿元,实施了老小区楼道灯改造、内外墙出新、健身广场整修等2100多个项目,直接受益群众近30万人。
落细落小,
让人民生活得更舒心
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老百姓往往从这些身边小事来感受生活的便利舒适度。这些细节,也正是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重点。
不插队,不闯红灯,乘坐扶手电梯靠右站,公共场所不喧哗,遇人问路要友善,楼上、车窗不抛物……细节出美感,“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
宿迁市在去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取得优异成绩,一个秘诀就是细抠狠抓“文明20条”。吃饭不“吧唧嘴”、接听尊长者电话应待对方先挂机、公共场合不穿拖鞋和睡衣……条条表达群众心声,一看就懂、简单易做。宣传、劝导加规范,相继制定出台《市区文明交通严管办法》《市区养犬管理办法》《市区“五小行业”经营管理规范》等7项“宿迁规矩”,将文明条款落细落实。
不仅有面上光亮,也要有里面精彩。不少城市的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等,如今成为创建的攻坚环节。
江阴市开发的“城市啄木鸟”公众交互系统,全体市民都可以通过注册登记,直接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管理和监督。系统明确了22大类469小类管理问题的处置时限和标准。每一个“城市啄木鸟”都可以通过手机,实时发现、拍照定位、及时上传平台,平台24小时运作,对上报的各类案件进行判别派遣,一般常规问题从上报到派遣至职能部门不超过5分钟,重大问题在规定时间内处置完结。
常态长效,
从2015年起,省文明委以文明城市年度测评成绩为基础数据,建立了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监测和发布制度。这样的制度性安排,旨在引导各地把创建工作纳入相关综合绩效考评体系,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动常态长效。
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绝非一夕之功。运动式的工作方式,不仅不能真正提升文明程度,还使人民群众对创建产生抵触。
基层是基础。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都是文明城市创建的“细胞”。淮安、盐城、徐州等市以特色化、品牌化系列创建活动,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进城乡一体文明。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如皋深入推进农村河道整治、农路桥渠涵管护、绿化管护、垃圾收集处理、畜禽粪污治理、秸秆禁烧禁抛、农村违建治理“七位一体”长效管理,引导农民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机制是保障。扬州市建立文明城市建设双月点评会制度,由书记和市长轮流牵头召开,这个综合性工作平台,可协调解决文明城市建设所有的疑难杂症。2015年以来已进行了7次双月点评,每次都会解决一两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南通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四套班子21名领导和21个重点责任部门,挂钩联系21个街道,指导推进创建工作。镇江市通过开展“双美双优”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在全市窗口单位和重点场所打造一批示范点,以此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现新提升。(王晓映)
编辑: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