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江宁仲铭亭-滔滔秦淮河水 永远铭记抗日忠魂
近日,南京日报记者和3名小记者,在南京市社科联党史研究专家邓攀的带领下,来到江宁仲铭亭,了解邓仲铭烈士的抗日故事。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段仁虎 摄
龙虎网讯 江宁竹山文化休闲公园内,有一座仲铭亭。亭子上匾额“仲铭亭”三字的书写者,是曾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江渭清同志。亭内一座白色大理石四方碑,四面均有字,正面的大字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书写。
“仲铭”,就是1943年牺牲在江宁抗日战场上的邓仲铭同志。近日,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和3名南京日报小记者一起,来这里寻访,听南京市社科联党史研究专家邓攀先生讲述邓仲铭烈士的故事。
率部来横山坚持对日作战
“这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抗战烈士。”邓攀对小记者详细介绍起邓仲铭烈士的生平。邓仲铭,名振询,又名重民,字仲铭,以字行。邓仲铭1904年出生于红色老区、“将军县”江西兴国县的一个贫苦家庭。邓仲铭早年投身当地农民运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领导过兴国暴动,曾任中华全国手工业会委员长、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兼劳动部部长。1934年10月,邓仲铭参加了艰苦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到陕北后,任全国总工会西北办事处主任。
抗战爆发以后,邓仲铭受命赴江西整编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参与整编新四军,并指挥部队对日伪作战。在抗日的硝烟战火中,他先后出任江西省委组织部长、中共皖南特委书记、苏皖区委副书记、苏南区党委副书记、苏南区行政公署副主任等职。1943年,苏南区党委随新四军主力北上,来到江宁、句容、溧水一带活动。7月下旬,邓仲铭随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六团来到江宁横山地区,坚持对日作战。
最后一个渡河不幸牺牲
1943年8月3日,邓仲铭率部宿营于江宁禄口冯潭庄。侦察员报告有大股敌军前来扫荡,部队被迫连夜转移。
“当时,部队来到高桥渡口,准备横渡秦淮河。邓仲铭同志让其他同志先过河,等到大家都渡过去,自己才坐最后一趟船过河。意外发生了,船在横渡中出了故障,突然沉没,邓仲铭也落水失踪。 ”邓攀说,四十六团立刻派出一个营寻找邓仲铭,后来在下游200多米处找到他的遗体。
那个时候,敌我斗争形势非常残酷,但为了纪念邓仲铭,表达对他的哀思,江宁县党政军民还是在离溧水柘塘敌人据点仅10余里的平陵乡举行了追悼会,前来吊唁者达数百人,会场挂满了挽联。邓仲铭的遗体,最初安葬于龙都,“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免遭破坏,墓碑上仅仅书写‘邓公之墓’。”邓攀说,1944年,邓仲铭迁葬于周岗猴山。1958年3月,迁葬南京雨花台。
昨天,记者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知名烈士墓看到,墓区的第二排正中间,就是邓仲铭之墓,墓碑上写着“邓振询烈士之墓”七个大字,振询,也是邓仲铭的名字。
多处纪念建筑铭记邓仲铭
“邓仲铭牺牲时年仅39岁,他是抗战期间,牺牲在南京周边地区我党最高级别的干部之一。”邓攀说。
江宁人民没有忘记邓仲铭,为他建立了多处纪念性建筑。除了江宁竹山文化休闲公园内的仲铭亭、雨花台烈士陵园内的邓仲铭墓,江宁还有一处重民桥,也与邓仲铭有关。
这座建于1981年的钢筋水泥拱桥,位于市江宁区禄口街道黄桥社,冯潭庄村的西首,正是当年的高桥渡口。重民,则是邓仲铭的另一个名字。重民桥附近,还有一块邓仲铭烈士殉难处纪念碑。竹山仲铭亭前面的一座石桥,也被命名为仲铭桥。
1983年8月3日是邓仲铭烈士牺牲40周年,江宁竹山的仲铭亭落成,亭子上的匾额由江渭清同志书写。当年,邓仲铭就是和江渭清等战友一起,在江宁、溧水等地区并肩战斗,抗击日寇。亭子内的大理石碑,四面都有字,详细介绍了烈士的生平——“邓仲铭同志,长期从事党的工作,对革命赤胆忠心,对敌人刻骨仇恨,对人民满腔热情,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我们学习的光荣榜样。”
1984年11月1日,“仲铭亭”被江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江宁县文物保护单位,现调整为江宁区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于峰
来源: 南京日报 编辑:刘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