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水道 江苏省南水北调工程通水6年调水40亿立方米
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迎来全面通水5周年。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我省南水北调工程自2013年建成通水以来,6年向山东省调出优质水超40亿立方米,为缓解山东尤其是胶东半岛的水资源短缺作出积极贡献。
东线源头: 一路北上穿越500公里
江都水利枢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走进江都枢纽展览馆,一座抽水站模型正在演示整个抽水过程:巨大的螺旋桨在泵机的牵引下缓缓旋转,将江水源源不断地沿着输水管道抽送上来。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问泽杭介绍,这样的立式轴流泵机组,江都水利枢纽共有33台套,其装机总容量达5.58万千瓦,最大抽水能力达每秒508立方米,是目前我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
从海拔2米的江都出发,长江水通过13级泵站,一路北上、一路走高,一直提升至海拔45米的山东泰安东平湖,“水往高处流”就这样成为现实。
在江都第四抽水站厂房内,7台泵机正在运行,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江都水利枢纽管理处副主任周灿华说,江都枢纽是一座为长江、淮河、大运河以及里下河等水网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的“立交桥”,除了合理分配水资源外,枢纽可充分利用余水发电并保障京杭运河扬州段、新通扬运河、通榆河等河道航运。
这条送水通道一路引长江、连淮河、串湖泊,穿越500多公里,不但滋润了齐鲁大地,改善了山东缺水状况,也保障沿线苏北地区的用水安全,结束苏北种不了水稻的历史。
清水走廊:确保“先治污后通水”
“先治污,后通水”是东线工程建设管理原则。6年来,为打造南水北调输水干线清水廊道,我省相继出台“两减六治三提升”“江淮生态大走廊”“苏北苏中生态保护网”“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等一系列行动方案。
作为南水北调“清水走廊”,曾经污染严重的淮安白马湖经历了退渔还湖、退圩清淤、生态修复、尾水改道、污水管网建设等一系列改变。淮安市水利局党委副书记庄德勤说,如今,白马湖水质由劣Ⅴ类总体稳定维持在Ⅲ类水标准,核心区水质达Ⅱ类水标准。
省各有关部门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通力协作,强化南水北调输水水质保障。省南水北调办牵头成立向省外供水工作协调小组,建立调水运行水质监测与预警、干线航运保障与监管、突发水质事件应急处置、水质数据共享与发布等水质保障机制;省生态环境厅每月发布15个控制断面水质达标情况;省住建厅推进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及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所在的苏中、苏北地区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省交通运输厅加强船舶污染防治及危化品禁运监管,为我省航行于京杭运河江苏段的400总吨以上运输船舶安装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省农业农村厅通过科学规划养殖、压减围网总量、推行生态养殖及严格规范执法等措施加强湖区生态保护。
焕发新生: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
调水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主效益”,而除此之外的防洪、航运、生态修复等综合效益也相当可观。
东线工程新建、改建或扩建原有水利工程,疏浚、扩挖现有的输水河流、湖泊,增强河湖防洪排涝能力。“新建泵站主要建筑物的防洪标准按百年一遇设计,一期工程投运后增加排涝面积6800平方公里。”省南水北调办四级调研员薛刘宇表示,江苏境内新建工程多次参与省内排涝、区间接力抗旱和河湖应急生态补水等运行,为苏北苏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事安全保障发挥重要作用。
工程还推进节水工作。江苏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压采目标总计1300万立方米,至2015年,已压采地下水达3550万立方米,提前并超额完成国家确定的总体目标任务。
作为调水主通道的京杭大运河自古就是黄金水道,东线工程建成通水,让古老运河焕发新生机。东线工程结合京杭大运河水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以及复线船闸的改造,将调水与航运有机联系起来,改善京杭大运河的通航条件,提高航运能力。
对主要受水地山东而言,南水北调是一个支点,撬动山东整个地区的水利改革,使山东的区域供水网络从无到有发展起来,为南四湖、东平湖实施生态调水,保障南四湖的生态安全。这些水在必要的时候又可以调去解决城市应急用水,实现“一水两用”。(吴 琼)
来源: 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