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举措扮靓“水韵江苏” 百姓收获更多生态红利

15.07.2020  02:20

  历时15年耗资2000万,姑苏城内,600多米的中张家巷河迎来“重生”。60年前,填埋河道变成街巷;而今,拆房挖路为河让道。一条河,见证城市蝶变,留住生态“底色”。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治理步伐,在江苏,一系列创新举措尽显水韵江苏的灵动丰饶,也让百姓收获更多生态红利。

  打通断头河 护好“门前水

  雨过天晴,南通市清源广场,田嵩山和爱人带着4岁的女儿前来散步游玩。清澈的城山河缓缓流过,临水的大石头下,4岁的田诗言摸出几个螺蛳,很兴奋。田嵩山也有些意外:“门前小河里摸螺蛳、抓小鱼,这是我们小时候住在农村的经历。以前还感慨,现在的孩子怕是没机会体验了,真没想到家门口的小公园还能有这种‘福利’。

  32岁的田嵩山是新南通人,2016年初到南通时就住在清源广场附近。但那时,“清源广场无清源”,城山河的水又黑又臭,周围居民都绕道走。

  2018年起,南通在全域8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实施区域治水工程,用8个月时间,拆除了100多处影响水体流动的坝头坝埂,疏浚了51条河道,打通了主城区的44条断头河。今年6月的监测数据显示,南通主城区的所有河道水质均优于Ⅲ类水。

  “住在长江边,我们不能让黑臭水流到母亲河里去。”南通市水利局局长吴晓春说。这一次,南通改变了“一河一治”的传统模式,把全市河道作为一个整体,以“系统化思维、片区化治理、精准化调度”的思路推进,具体操作时则实行“一河一策”式治理。

  以灰堆坝闸改造项目为例。该项目新建了补水泵站,利用清源广场泵站进水通道,向城山河补水,扩大了城山河的清水流量,改善了城山河的水质。得益于这一工程,田嵩山看到了童年记忆中的“门前水”。

  “江海河湖”俱全的江苏,六分之一面积为水域。水如同江苏的“血液”,为这片土地源源不断地提供养分。治水、护水、兴水,让江苏的“血液”奔腾起来。去年,全省104个国考断面优Ⅲ比例达77.9%、同比提高8.7个百分点,国考省考断面和主要入江支流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长江、淮河等重点流域水质明显改善,13个设区市及太湖流域县(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近岸海域优良海水面积占比提高41.2个百分点。

  美景有“钱景” 蛙声能卖钱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在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村西巷村,诗句中闲适怡然的夏日生活,俨然就是当下。

  西巷村是杨湾村12个自然村之一,村民只有200余人。“之前有专家专门调研过,村里有61种青蛙,很多稀有品种这里都有,因此被称作‘青蛙村’。”西巷村村委委员徐吉说,青蛙多,说明生态好,这是村里最宝贵的资源。2014年起,村里抓住“青蛙IP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并请来专业团队量身设计,角角落落随处可见青蛙元素。

  “没想到,城里人专门来村里,就为听蛙声。”64岁的村民李卫芳一面笑一面热情地招呼游客。“青蛙村”走红之后,李卫芳把家里两栋市口好的房子流转给村里,开发精品民宿,每年租金5万元。她搬回老宅住,每天到村里的民宿上班,一年工资3万多元。再加上随着游客越来越多,家门口的农副产品卖得也火,这一项,每年又有4万多元进账。

  而在这之前,李卫芳和西巷村的绝大多数村民一样,以种植茶叶、枇杷、杨梅等农副产品为生。“当时村里还是泥路,进出不便,很少有外人来。我们只能一筐一筐地把茶叶、水果背到镇上,卖给批发商。”李卫芳说,那时很辛苦,一年收入只有3万元左右。

  “这五六年间收入翻一番,这在村里都是普遍现象了,一年多赚10多万元的也有。”徐吉说。今年端午假期,尽管受到疫情影响,村里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仍超1500人次,3天带动消费超过15万元。到西巷村“听取蛙声一片”,成了周边城里人流行的度假方式。

  把美景变“钱景”,江苏人蹚出一条生态致富路:扬州甘泉镇,千亩樱花既好看又好吃,烟花三月游客纷至沓来;连云港黑林镇,借力大吴山串联起16座水库和3万亩果园,打造出环形绿色农业观光线路;常州溧阳,“1号公路”途经22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沿线村落坐享生态“红利”……

  “锈带”变“秀带” 临江见水又亲水

  “被称作‘鸟中大熊猫’的震旦鸦雀在张家港‘定居’啦!”最近,一则喜人的消息刷屏了港城人的朋友圈。近两个月,已有多名网友观测到,这种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的小鸟,在销声匿迹多年之后,频频出现在张家港湾的沿江芦苇湿地中。

  “这个实例说明,港城沿江生态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好。”张家港市住建局园林处主任陆洪鑫说。浩瀚的长江在张家港拐过最后一道弯后,奔腾涌向大海,依托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张家港大力发展临港产业,从“穷沙洲”变身“明星城”。但在产业快速崛起的过程中,过度无序开发等问题也为临江居民带来了“临江难见江、近水难亲水”的痛。去年9月,张家港启动总投资37.6亿元的“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以密集举措改造江堤、清理船厂、修缮道路、增加绿化……致力于打造“最美江滩”“最美江湾”“最美江堤”“最美江村”。

  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在南通狼山,一场“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的行动已然打响。2017年初,南通启动实施五山及滨江片区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将五山地区沿江生产型岸线调整为生态生活型岸线,“工业锈带”悄然变成“生活秀带”。

  “五山地区原先是南通老港区,被高能耗货运码头、‘散乱污’企业占据,扬尘、噪声等污染严重,居民苦不堪言。”南通市狼山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邵文建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济发展不能牺牲生态。3年间,该片区已关停“散乱污”企业203家,拆迁2508户、面积150万平方米,清理整治“小杂船”162条(户),修复腾出沿江岸线5.5公里,新增森林面积6平方公里。(孟 旭 韩 雷 陆 威 方 达)

 


来源:新华网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