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原来可以这样“管”

09.01.2017  18:03

花红树绿的园林,亭台水榭的美景,怀旧简捷的建筑……穿梭于江都水利枢纽,游走于现代节奏与传统景致之中,让人迷醉与留恋。

唯见长江天际流。如今,站在座落于古城扬州的江都水利枢纽上,你既能感受孤帆远影碧空尽的豪迈气概,更能体会吞江吐淮引清源的人文情怀。地处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尾闾芒稻河交汇处的江都水利枢纽,不仅体量巨大、效益多重,更是江淮锁钥的要塞,牵动江苏乃至整个华东地区。

如何能让这颗“明珠”熠熠生辉呢?“‘精、广、好’三字是管理处的管理理念,只有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提升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品质,创新水利工程品牌,持续塑造江都水利枢纽的美誉度。”枢纽管理单位负责人——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以下简称“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辛华荣这样说。

管得“”——“说明书”涉及每项工作

精品工程需要工匠精神。从冒雨开闸到按键控闸,从笔写纸记到数据分析;从杂乱无序到“样样有据”……50多年来,管理处职工用匠心在岗位上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管理,培育精益求精的水利工程管理“工匠”。职工张晖说:“信息化与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让每项工作都有本‘说明书’,让操作更规范、简单。

我们追求的是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流程化,流程问题格式化,格式问题信息化。”辛华荣说。推进精细化管理,管理处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而是扎根工程管理的内核,大到泵站,小到每一个操作动作。

在管理处,每一组机械,每一台仪器,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身份证”——二维码,记载着该设备的点点滴滴。拿起手机一扫,设备编号、型号、参数、评级,制造、修试情况、责任人等信息立刻呈现,还配有设施照片。“精细化管理的开展让所有工作落到实处,确保设备完好率100%,确保运行流程规范有序,确保工程随时拉得出、打得响。”江都第四抽水站职工张宇手拿《四站精细化管理作业指导手册》说。

通过强化过程控制,推行流程化管理,管理处分别制定了控制运用、工程检查、设备评级、工程观测、维修养护、安全管理、机组大修等典型作业指导手册。“这些手册是江都水利枢纽精细化管理理念的集中体现。”职工蔡平说。每个来管理处调研学习的人,都会听到这样的回答:“有了这些指导手册,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单多了!

职工薛井俊用手机演示:“以前我们进行运行调度,想要知道运行数据,需要通过打电话询问值班人员,得到的数据也不及时。现在通过手机APP直接上网查阅,既快捷又方便。”就连地面上红色的参观通道、蓝色的巡视通道都有明显标志;明黄的警戒线划出一台台机组警示范围,机身上进水、出水箭头标识清晰可辨……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管理处于2015年11月高分通过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考核验收,于2016年9月高分通过水利部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评审。

管得“广”——“品牌力”树立大家心中

江都水利枢纽1958年开工建设,目前拥有4座大型泵站、12座大中型水闸及输变电配套工程设施,具有江水北送、自流引江、抽排涝水、分泄洪水、余水发电、保障航运、改善生态等综合功能。”已在管理处工作30多年的副主任魏强林说。枢纽建设及平稳运行的背后,是几代人的付出与努力。

这里,有亚洲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维系着苏中、苏北大片鱼米之乡的欣欣向荣。此处,长江水经由一级级泵站抽调北上,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走向广袤的华北大地。同时,70%左右的淮河洪水又可通过3座大型水闸分泄入江。现时,被央视《读报时间》称为“黄金大道”的管理处银杏大道,正诉说着“生态水工程”的美妙……

里下河这个地方,小河沟沟到处有,可偏偏不存水。不下雨,就没得好收成;稍微多下点雨,庄稼就全泡啦。江都水利枢纽作用之一,就是在旱季向里下河地区自流引江,雨季则反向抽排里下河涝水。

近5年,我们累计抽引江水343亿立方米。以截面为1平米的水柱计算,可绕地球赤道800多圈。”职工叶建琴说。“旱有水,涝能排,生活有干劲儿,日子有想头儿。”自小生活在里下河地区的张大爷说,“正是江都水利枢纽的建设和效益让日子越来越好。

江都水利枢纽是一座为长江、淮河、大运河、以及里下河等水网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的立交桥。管理处副主任周灿华说:“除了水资源合理分配外,枢纽可充分利用余水发电和保障京杭大运行扬州段、新通扬运河、通榆河等河道航运。

收获这些效益,得益于管理处“一项水利工程,首先应该保障并提升其基本职能和效益”的管理理念。管理处开展科技攻关,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建成自动化监控系统、信息化管理平台,启用集中化管理模式,建成标准机房,推进主控系统与边远闸坝控制系统对接等。

50年来,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共抽引江水北送1350亿立方米,抽排涝水375亿立方米,自流引江水东送1100亿立方米,泄洪9000亿立方米。截至2016年11月10日,枢纽万福闸、金湾闸等工程累计泄洪80天,排泄洪水130亿立方米。这些枯燥的数据随便拿出一个都是惊人的想象。例如,135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白洋淀。曾是江苏省淡水沼泽湿地最集中分布区域的苏中平原,正因为了有了江都水利枢纽等工程,才成就了现在重要的农业种植和养殖区,生态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

与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综合效益相比,更让人称赞的是管理处的人才储备及发挥的效益。目前,管理处已成为输出技术力量、代管工程遍布全国各地的人才培养基地,下设南水北调东线代管宝应站、邳州站和上海、安徽、江西、山东等地17处60多个项目。管理技术的输出,让管理处积累的经验放大了数倍,既为管理处创造了经济效益,也提升了形象,“江都水利枢纽”品牌已牢牢树立在每个人心中。

管得“”——“文化”才能可持续

身负“江淮明珠”美誉,江都水利枢纽已不仅是一处简单的水利工程。

在全国,体量大、效益综合的水利工程不止江都水利枢纽一处,但像江都水利枢纽这样,在几十年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一直重视并形成文化且影响力广泛的却不多。“一项水利工程,若仅有工程效益,即便再多,也只是暂时或一段时间内的影响。只有将其上升到文化层面,才能持续发展。”这在管理处已达成共识。

引源、厚泽、卓创、致远”是管理处梳理和把握江都水利枢纽文化内涵,凝炼50多年发展理念和治水实践后提出的“源头”水文化精神。“如今,管理处内部有些标语、站房上的‘三面红旗︐雕塑等,在整修时都保留了原样,连同具有时代特征的水刷石、彩色水磨石和红砖墙一起,成了时代烙印。”管理处第三抽水站自豪地介绍这些属于他们内心深处的骄傲和荣光。

走进管理处大门,一座极具现代感的“流韵”雕塑出现在眼前。“流韵”创意是全处职工的智慧结晶。双“0”交错的造型寓意其作为南水北调东线起点,承载着一江清水向北输送的历史使命。

好的环境还要加上丰富的实践活动,才能丰富文化的内涵。若把文明创建比作一个载体,那么每年开展30多项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则赋予这个载体更丰富的内涵:道德讲堂、文明有礼培育、诚实守信、勤俭节约、道德经典诵读、“我们的节日”、邻里守望等系列活动,弘扬了民族文化,传承了中华美德。

两学一做”、“三严三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等活动,不仅让党风、党纪明显好转,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也让各项制度更加完善规范、程序更加阳光合理、决策更加民主科学。

所有的这些,成就了管理处众多的荣誉: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表彰50余次。1982年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2012年被评为“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2005-2014年管理处连续四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1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近5年来,有5项科研成果荣获省级以上科技奖项,4名职工在全国、全省技能大赛中勇夺桂冠,14名职工获得大赛表彰。

这一块块奖牌、一座座奖杯,正是对管理处工作的最好褒奖。江苏省水利厅厅长李亚平给管理处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江苏水利的窗口单位,管理处要在国家级水管单位新起点上,持续打造闸站一体化管理新格局,全面推进江都水利枢纽管理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继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水管单位的前列。

这里,以水利工程为形,以生态环境为神,以源头文化为魂;这里,春天桃花映红,夏天荷莲卧池,秋天丹桂飘香,冬天腊梅绽放。

11月,如果你有幸漫步于江都水利枢纽“黄金大道”上,抬眼望着银杏树的枝叶里透出的日光,和煦的风夹着氤氲的水汽扑面而来,有独特的香气。听当地百姓说,这就是芒稻河的味道。而这正是属于这座枢纽的独有味道。(转载自《中国水利报》12月14日版  责编:厅办公室  栾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