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共享,加快推进“百姓富”
新华报业网讯 “百姓富”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新增了“实施民生共享战略”,明确提出在加快“百姓富”上创造更多成果。12月1日,省委召开贯彻全会精神“百姓富”专题新闻发布会,相关部门“一把手”为7900万江苏人描绘了一幅可感可期、更加美好的幸福江苏蓝图。
五策并举,农民腰包更鼓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实现“百姓富”的重点和难点。省委农工办主任赵旻说,从2010年开始,江苏农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2010年的2.52:1缩小到2014年的2.3:1,农民收入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相对差距也缩小,这为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农村民生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五策并举”,推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农业经营收入只占农民收入的两成左右,增收潜力巨大,尤其是现代农业建设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还需要挖掘。
支持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赵旻介绍,现在我省超过七成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保持在50%左右,非农领域越来越成为我省农民就业的主阵地、增收的主渠道。要发挥我省县域经济比较发达、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深入推进的优势,引导农民异地输出和就地转移就业并重,更加注重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帮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获得更多工资性收入。
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农民增收。成功创业对于农民增收具有乘数效应。我省将坚持实行创业带动就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浓重氛围,激发农民自主创业、返乡创业、联合创业潜能,加强创业培训,改善创业服务,帮助农民成功创业。鼓励农民依托互联网创业,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发展乡村旅游业,让农民从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中获得更多收入。
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赵旻说,赋予和激活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进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应当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头戏”。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不断激活农村土地等资源要素,让农民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
加强政策惠农促进农民增收。我省农民收入连续多年保持较快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我省将完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农业补贴机制,让农民更多更直接得益受惠。
工作更稳定,收入和保障更满意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厅长谭颖说,“百姓富”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江苏描绘的美好蓝图的重要画卷,是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的直观体现。人社部门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促进人民群众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以积极作为促进“百姓富”,助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有效衔接,健全就业失业监测制度,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农村创业富民、城镇失业人员创业促进、留学回国人员创业扶持“四大行动计划”。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进一步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持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建立健全城乡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切实兜住就业底线。
社保是民生之基。谭颖表示,我省将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建立健全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制度,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稳步提高重特大疾病患者医疗保险保障水平。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
收入是民生之源。谭颖说,围绕“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我省将进一步健全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最低工资调整机制,发挥最低工资标准对低收入职工的“提低”效应。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完善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落实公务员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动态调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进一步健全从源头治理拖欠职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报酬权益。
补齐短板,困难群体获得感更强
实现“百姓富”的美好蓝图,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民生改善的程度和托底保障的质量,更取决于困难群体的感受和认知。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介绍,“十三五”期间,民政部门将加快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不断提高优抚安置服务水平,努力使民政服务对象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织牢民生保障底线,补齐“百姓富”短板。侯学元说,我省正在探索低保标准与人均消费支出挂钩,推进解决“支出型”贫困难题。进一步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差距,苏南以市为单位、苏中苏北以县为单位在2020年前全面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全面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和病种限制,稳步提高政策范围内自负费用救助水平,特困供养人员救助比例达到100%,其他医疗救助对象救助比例人均达到70%以上。将非户籍人口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实行依申请受理和主动发现受理相结合,确保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都能得到救助。
发展适度普惠福利,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据介绍,到“十三五”末,城乡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分别达到80%、40%。在街道层面广泛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托老所,引入社会力量运营中央厨房,为日间无人照料的半失能老人提供助餐、基本护理、精神关爱等托养服务。进一步优化养老床位结构,到2020年,养老床位总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4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床位占比分别提高到50%、70%以上。我省还将大力发展居民区内的嵌入式养老机构,就近就便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实施“智慧养老”工程,所有县(市、区)都建立虚拟养老服务平台,通过O2O模式最大限度扩大服务覆盖面。
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侯学元说,“十三五”期间计划为6万名以上的重点优抚对象提供短期疗养或医疗巡诊服务。推进普通高等学校对退役士兵实行“单招”或“注册入学”,逐步建立起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并重的新型教育培训体系,确保退役士兵参训率达到80%以上,参训合格后就业率达到95%以上。
本报记者朱秀霞黄红芳
原标题:
编辑: 周莉娜、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