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毛泽东警卫员离京回家乡办养牛场

30.12.2014  17:23

82岁的李连庆跟你说话时,操着一口略带京腔的普通话,说着说着不自觉会伸出手朝你挥舞,眼睛瞪得大大的。他的牛场门口挂了一面五星红旗,旁边墙上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牛场办公室中央,贴着毛泽东的画像。从这里,你或许可以感受到一丝曾经毛主席警卫员的气息。

6年前,他做了个决定,从北京只身回到云浮老家,开始搞起了家乡建设,办起牛场,从退休老兵变成了媒体笔下的“牛司令”。

每年为村民创收30万

这几天李连庆很忙。不光忙牛场,前后约着采访他的媒体已经有十几家。“我已经拒绝了很多,”李连庆侄外孙、牛场的合伙人何丙泉主要负责他的对外联络。

坐轮渡过西江,再走两公里的路程,跟着指示牌穿过一条曲折的田埂、上坡,这里便是云浮市云城区都杨镇珠川村的一座山头,是李连庆和何丙泉创办的星耀畜牧有限公司的所在地。

李连庆选择养牛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小时候在老家放过牛。2010年,他决定和何丙泉把村里闲置的田地租过来,办起牛场。他们会常年聘用附近村里10余名劳动力,来做一些日常工作。何丙泉说,过去四年,牛场已经为附近村民带去了每年30万的收入;同时,牛场每年还会消化100多万斤农业的秸秆。

冬日的下午,上百头牛被赶到了前方的田地里吃草。如今牛场占地面积约为300亩,养牛数量达到了300头左右。

每天早晚,李连庆必做的事情,就是到牛舍挨个巡逻一圈,看看哪里需要填草,哪里需要加水。除此以外,《参考消息》、《新闻联播》也是他每天必看的东西。

不顾反对独自返乡

活一天,就要发一天光,为人民出一天力。”这是李连庆老挂在嘴边的话,他说这也是毛主席教给他的。现在的他依旧过得像个军人,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做100个俯卧撑、5分钟长棍、5分钟双节棍,然后给整个牛场的人做早饭。大清早他会守在电视机旁边,看《人与自然》电视节目,他说人和动物的世界一样,弱肉强食。开始跟他谈到曾经在毛主席身边做警卫员的日子,他会略显骄傲又感慨,现在的社会风气比不上从前。

你是哪儿来的?”“广东。”1957年,已经入伍当了6年兵的李连庆被选拔到中央警卫团,驻守中南海,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时,主席这样问他。

当年他25岁,连拼音都不会。就这样,他一边当警卫,一边参加学习班,学会了普通话,还拿到了高中文凭。1976年,毛主席去世,同一年,李连庆在老家的母亲也病逝,他却因为工作所需无法回家。此后,他担任叶剑英元帅的卫士长,叶剑英逝世后,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

这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云浮人,慢慢成了说话带京腔、在北京安家落户的北京人了。

2008年,李连庆在北京见到了儿时的玩伴,从朋友口中,他得知了老家的情况。他的老家云浮市樟路村委荷路村,现在只有410多人,村集体年收入不到3000元,与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老年人和孩子留守在村里。

就这样,他萌发了回老家做点事的念头。“当时全家人都不理解。但我总感觉家乡在呼唤我,乡亲们在呼唤我,大家有需要,我就回家乡来了。”李连庆不顾全家人反对,只身回到了老家。

用光130多万积蓄

如今荷路村村民都知道李连庆,称他为“亚公”,表示尊敬。他回来之后,村里的老祠堂焕然一新,祠堂前面的那片空地修了一个简单的篮球场,村前的臭水塘成了一个荷花塘,村中巷道铺砌了1.3公里,修建了2公里的排污渠和2个公共厕所。这些工程,用了李连庆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一百三十多万元的积蓄。

牛场刚办起前两年,李连庆的生活条件并不好。不到10平米的偏屋里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地上堆满了杂物;床顶上用一个木板隔开,搭起了上下两铺,何丙泉睡在上面,李连庆睡下面。两年前,李连庆的女儿李艳第一次来牛场探望父亲,看到这样的环境当场哭了起来。

后来,在牛场办公室另一侧建起了一个小房间,李连庆才有了个自己的单间。“一回去,她就会叫我臭牛粪。”李连庆笑着说,老伴一直到现在还耿耿于怀。

前几天,他给北京的老伴打了个电话,说自己今年春节回不去了。一间新牛舍要在年底竣工,他说自己得留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