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 不能“单恋”一种树
3万亩防护林遭遇风灾几乎尽毁,专家呼吁——树造林, 不能“单恋”一种树
3月21日一早,盐城林场职工唐玉海、孙国兰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踩着松软的沙土,清走倒伏的意杨,栽下一棵棵榆树、刺槐。
建于1959年的盐城林场是省级生态公益林,更是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8月10日,台风“苏迪罗”夜袭林场,3万亩绿色屏障几乎尽毁,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3月正逢植树季,灾后重建的林场给各地生态林建设带来怎样的警示?
树种“大换血”,
新林场乡土树占八成
“这次风灾背后暴露诸多问题,最关键的就是树种过于单一。”指着林场内最后一批待清理的意杨,亭湖区农委林蚕站站长徐晓华坦言。意杨是林场主打树种,占90%,剩余以水杉为主。灾后统计,意杨倒伏超90%,水杉倒伏30%。
亭湖区农委副主任、盐城林场场长孙天林说,上世纪90年代,由于见绿早,生长快,经济价值高,意杨被各地大规模推广种植,林场也更新树种,以意杨当家。“处于黄海滩涂上的林场,每年少说也会遭遇三四次台风侵袭,加上地下水位偏高,所以在树种的选择上更注重其‘深根性’。虽然意杨耐得了3‰以下的盐分,但这次倒伏的意杨,根深仅在40厘米左右,与扎根地下1米多的乡土树不可相比,抗风性差远了。”
单一树种带来的危害还不止于此。“2013年,林场意杨暴发大规模虫害,其中胜利管理区3000亩意杨,树叶两天内被啃得精光。”孙天林说,前些年,林场对每年采伐的近500亩林地,都有意识地更换树种,但进程漫长,整个林场全部更新至少需20年。
新翻的沙土上,是刚栽下的榆树。记者看到,这次重建对树种“大换血”。中山杉、落羽杉、池杉,还夹杂着先期已在林场试种成功的墨西哥落羽杉等部分外来树种。榆树、槐树、苦楝、榉树、柳树等10多个乡土树种这次将被大规模引种,占比达80%。而“曾经的主角”意杨正悄然退场,仅留10%。
盐城市林业局副局长汤中文说,“盐城562公里海岸线上,基干林带400多公里,大都以意杨、杉类为主,这样的结构让人担忧。”放眼全省,单一树种背后潜藏的风险同样存在。南林大林学院教授胡海波告诉记者,全省沿海防护林,杨树占比80%左右。好在这两年,各地都开始逐步调整更新。
密不透风,
遇台风反而无力抵挡
跟随徐晓华走在林间,倒下的大树已被清走,排水沟渠被枯叶填满。记者每走两步,就有一个树塘,树与树之间距离1.5米。“过去,无论是水杉还是意杨,都种得太密,现在新苗株行距均在4米以上,一些薄壳山核桃的行距达到6米。”徐晓华说。
高密度种植、过度追求经济效益是林场灾情加剧的另一大原因。林场重建的终极目标是国家级森林公园,领衔设计的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傅光华说: “种植密度太大,林冠紧密,最终就成了一堵密不透风的墙。但密而不强,台风一来便‘撕出口子’无力抵挡。而科学合理的密度会在林中留下风道,起缓冲作用,树林自身的抗风能力增强,防护功能更好。”
除了“国家队”,另一支“江苏团队”则承担着林场重建规划任务。经过认真把脉,负责重建规划的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保松一针见血地指出,沿海地下水位原本就高,林场对沟河水系的配套、排水的畅通要求更高。但实际上林间排水十多年未疏通,淤塞严重,泵站等设施年久失修,旱不能浇,涝不能排。台风来临前,林木已在持续降水中浸泡一周,加上瞬时风力大,意杨根系固着力不强,很难“站稳”。
在专家们看来,种植、管理习惯也不能忽视。林下套种农作物过多,且离树根较近,大型农机频繁耕作,最容易切断林木的侧根系,强台风经过便“一路倒”。另外,每年采伐总是成片进行,没有对“多代同堂”的树木去弱留强,合理间伐,导致灾前林场内16年的意杨、30年的水杉都进入“衰老期”,却仍在挤占生长空间。
农田林网,
不能只求一片“绿”
“树种单一,片面追求多绿常绿的景观效果,而忽略了生态防护等基础功能,盐城林场的教训同样给我省各地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补上了重要一课。”在王保松看来,打造绿色生态防护林的“沿海思维”同样适用于内陆。“盐城处于海岸线上,沿海防护林带不仅指几道海堤、几个林场,整个高标准农田林网都属于防护林体系,其防护功能如何同样影响着区域内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高标准农田应种植高大乔木,才能抵御台风、强热带风暴等灾害性天气,但纵观全省,农田林网多种女贞,这在苏北尤其严重。高杆女贞冠幅小,充其量只是常绿小乔木,承担不起防护重任。”王保松认为,农田林网面广量大,各地片面追求一个“绿”字不可取,不仅严重影响农业稳产高产,且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等生态功能弱化。
除去技术原因,思想认识以及机制创新也有待提升。汤中文认为:过去农田林网以种杨树为主,但这些年杨树价格走低,且树大遮阳,树根与农作物“争嘴”,造成农作物降质减产,老百姓种植意愿下降,有的不惜将其砍掉。于是,对阳光遮挡少、吸收养分少的女贞逐渐占领农田林网。“其实,即便不种杨树,杉树等树种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而对林网造成的‘胁地’损失,政府可以建立必要的机制,通过增产的地块来补偿。”本报记者卞小燕
编辑: 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