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为家庭农场发展插上翅膀
烘干设备、大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喷雾机……走进宝应县小官庄镇沈大粮食种植家庭农场,映入眼帘的是有序排开的各种农用机械,小小家庭农场,何来这么大的排场?农场主沈文大满脸笑容地介绍:“这要从2012年说起。”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将重点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中央电视台播放这条新闻时,电视机前的沈文大似乎嗅到了发展商机。“我本来就是从事农资生意的,怎么说,也有那么点基础,心动不如行动,第二天我就四处打听哪里有闲置农田了。”回忆起当初的选择,沈文大的眼神毅然显得那样坚定。
说干就干,信心满满的沈文大一口气从小官庄镇石先村几十户村民手中流转了245亩的粮田,合同一签就是6年。
和大部分创业者一样,初来乍到的沈文大在摸索阶段,就遇到了与农田打交道的第一个难题:农田如何平整?“在11月份,稻子收割后,成片农田间高低落差尤为明显,落差最大的地方有50厘米之多,既然干了就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最后还是下定决心,花1.8万元平整了稻田。”为了尽快使自己进入职业农民的角色,边学边干的沈文大坚持每件事都亲力亲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3年夏收时,农用机械秸秆还田马力不足的难题又摆在了眼前。有舍才有得。在县委农工办的帮助下,2014年,沈文大下大决心,花20万元购入了一台东方红1004大型拖拉机,6月15日,沈文大开着“新宠”,仅仅花了2天时间,就将245亩地的麦子全部收割完毕。“秸秆还了田,工时也省了下来,以往要50个工时不说,而且成片的田里全是草,看着就心慌,根本无法清理干净,这个‘新家伙’太给力了,这在全县还是独一无二的。”沈文大言语间透着自豪。
沈文大不仅在田间地头坚持学习种植技能,还积极参加县农委、农工办组织的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同时每年坚持自费外出学习一趟,学习发展理念。多次的培训也让沈文大有了让机械化生产成为现实的美丽梦想。2014年,沈文大又赶了趟“时髦”,花4万元买了台自走式喷杆迷雾机,喷辐可达12米。“就拿病虫防治来说,245亩田,全部靠传统的喷雾机人工防治,一般一个防治期下来,要请6个人,花4天的时间,才能全部防治完成。小麦一年3次、水稻8次防治期,每亩地的防治成本12元一次,一年下来人工费就花去3万多元。有了新机械,每小时作业20亩,一天就能全部搞定!”既能减少劳动成本,又能减轻劳动强度,尝到新农机带来的甜头后,沈文大更是铆足了劲。
除了方便自己,新机械还造福了周边的大户、群众。自走式喷杆迷雾机带有施肥功能,一天的作业面积可达400亩。“以往人工施肥一亩田的费用在6元左右,可在施肥高峰期,方圆几十里内都找不到人来应急。去年真是多亏了沈文大搭把手,下午花两个小时,就帮我将80亩农田的肥全部均匀施下,恰巧赶上当天夜里的一场及时雨,不然我只能眼巴巴地错过一次施肥良机。”种田大户刘振兵提及此事,有着说不完的感激。
田间的一套活有了新机械护航,沈文大又开始琢磨着粮食归仓的难题。“自己花钱买烘干机吧。”当一位朋友提出了他想都不敢想的建议时,沈文大陷入了一阵沉思之中。“求人不如求己,要想有出路,必须自己干。”听取大家建议的沈文大,最终决定和朋友合伙共同购置了3组烘干设备,总投入60万元,这在全市家庭农场中也是首家。而这一跨越式发展的步伐,不仅为自己,也为周边群众赢得了快人一步的发展先机。沈文大跟记者细细算了这样一笔账,以往刚收割的稻子只能卖1.36元一斤,现在烘干后每斤的价格能卖到1.55元一斤,245亩田,每亩产出1300斤,一季稻子显著的收益就增加了近4.5万元。除此之外,还辐射到了周边群众,去年秋收时节,共帮周边群众、大户烘干粮食60万斤。
如今,沈文大每年纯收入在20万元以上,家庭农场中,妻子、姐姐也都学会了开农用机械,3个人就能轻松搞定245亩地。沈文大情不自禁地“炫耀”道,当地群众每年小麦和水稻的亩产量在2000斤左右,而自己所承包的农田亩产量不低于2200斤,少了劳力的投入,却迎来了大丰收,2014年每亩地就增加了300多元的效益,机械化为我的家庭农场发展插上了翅膀。
(陈刚田丽莉梁实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