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幸福是为他人准备“吃”
中国人过年自然是吃为先,从购买鸡鸭鱼肉再到炒货、糖果、水果等,大家每天快乐地忙活着,准备这准备那,就是为了过年能看到家人吃得高兴,全家人聚在一起满满都是爱。
而有很多在靖江打拼的外地人,他们或已经扎根定居、或是为这个城市默默工作。记者本次探访的对象就是为人们提供精美年货的“他们”。
跟着女儿来靖江开起水果店
骥江路上有一家并不起眼的水果店,店家夫妻俩是安徽亳州人,因为地段还算不错,每天的收入倒还算满意。三年前,解继芳因为女儿嫁到靖江的缘故,也和丈夫一起来到这个小城市开始新的生活。“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全家团圆。”解继芳说,她很享受现在的生活,靖江人的热情让她对这个城市渐渐地有了信任感和依赖。
这几年,水果店越来越多,有的装修豪华且商品价格高,但解继芳夫妇却觉得买卖不在表面,而在于内容,因而这几年来他们除了增加部分的蔬菜售卖之外,水果的价钱一直都没有什么变化。记者采访间隙,几位市民前来挑选水果蔬菜,他们都是附近的居民,有的人远远看到解继芳就会主动和她打招呼,亲切地称呼她一声“大姐”。
为了准备充足的货源应对春节,解继芳的丈夫这几天正忙着到外地进货,不管是常州还是河南,他们都坚持自己开着小卡车过去,看到丈夫忙碌的身影,解继芳总是感慨,不管自己身处在哪个城市,幸运的是家人永远在自己身边!
今年春节,解继芳一家将会留在靖江,等到年后再由女婿开车一起回亳州老家看望年迈的长辈们,让他们也分享其乐融融的幸福喜悦。
一个炒米摊走遍靖江大街小巷
一颗普通的玉米经历烘烤和压力,最终变成喷香四溢的爆米花,生活也是如此。来自兴化市的老张跟大米打了一辈子交道,61岁的他依然会在每年冬天和妻子一起支个炒米摊,走遍靖江大街小巷。
一些都市人觉得,炒米这种东西早都过时了,微波炉、烤箱很方便就可以做出奶香四溢的食品,哪还需要老式的火炉,还有那小时候“避而远之”的“巨响”。然而,老张摆在桃园路上的这个小摊子却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八点都围满了人。可见,人们对这种记忆中的味道实在难以忘却。
小炉子里可以容纳两斤米,而这两斤米做出的炒米糖却足足可以撑满一个大蛇皮袋。人的口味变得刁钻了,炒米糖自然也要与时俱进,老张准备了炒熟的花生、芝麻、核桃仁,一股脑儿和在翻滚的糖浆里,这样的炒米糖吃起来香脆可口,自然也受到顾客青睐。
老张的手艺已经有了三十多年,别看老张整日笑容,他也有担忧。古老的手法或许有一天会被历史潮流淘汰,老张希望手工“爆米花”能够被永远保留和传承下来,也不负他一辈子为之追逐。
挂满小院的自制香肠
日常生活什么都不缺,那种只有过年才放开吃大鱼大肉、添置新衣的日子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就算平常日子丰衣足食,到了过年时节准备腊味,也是腊月里最重要的事情。陆旭其家的院子里,早就挂满了晾晒的自制香肠。
早在去年11月份,就有市民找到陆旭其家要求定制。切肉、加各种调料搅拌腌制,然后灌注到肠衣里,再用线绳捆成一节一节的香肠。这些操作陆旭其手到擒来,腊味的季节性很强,在冬至后腌制好的腊肉、香肠,要在腊月里晒上一些时日,晒到水分干了出油了味道才更好。
进入腊月后,加工的生意会越来越好,肉钱动辄上千元的顾客不在少数,忙是忙了点,但陆旭其总说忙点好,别人吃得开心,他忙得也就有了意义。陆旭其的店铺没有门头,更不需要高音喇叭的吆喝,那红彤彤的诱人香肠就是最好的招牌。
陆旭其的一个兄长在武汉工作,尽管外地也有香肠卖,但那经过阳光晾晒的香肠却在他心中更有分量。陆旭其每年都会为兄长准备一份地道的自制香肠,如果兄长回老家过年,就让他随身带走,如果不回老家,陆旭其则会快递过去,让远方的家人也能在除夕的年夜饭上品尝到家乡美味。
从炒货摊起步如今扎根靖江
碧根果、巴旦木、花生、瓜子……山东人刘凤霞的炒货摊有二十种必备年货。二十多年前,她和丈夫从临沂市来到靖江打拼,从一个小小的炒货摊开始发展到现在的两个店面,彻底扎根在了靖江。
别看炒货摊不起眼,凭着点滴积累的收入,刘凤霞夫妇抚养三个孩子在靖江读书,并在去年购置了一套三室的房屋。做生意之前,刘凤霞和丈夫都在老家种地,时至今日她仍旧难以忘怀当年踏入靖江的一无所有,看到如今的奋斗成果,刘凤霞说最感谢的就是热爱的炒货生意和支持他们生意的靖江顾客。
如今炒花生、瓜子的机器都是自动的,相比以前方便了很多,炒一炉瓜子大约需要半个小时左右。每次出炉后,刘凤霞都要找来一个筛子,把个头太小的瓜子筛选掉,有虫眼的去掉,细致入微的工作也是她积累回头客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