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一条小街竟“藏”72口古井 最老200多岁

27.03.2015  12:25

龙虎网讯 提起水井,许多人并不陌生,无数人生活用水都倚靠它。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水井几乎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即使存在,也大多闲置。

不过,在六合区龙池街一条500米长的街面两侧内却散落着多口古井。据当地人介绍,早年街上古井密布达72口之多,有从清开始近200岁“高龄”的,也有上世纪60年代新开挖的。即便现在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附近居民仍习惯每天去井边拎水洗菜,至今仍有40多口古井在坚守岗位。

一条小街竟深“”72口古井

走在龙池街上,随处可见散落着的各色古井。它们或立在街巷中,或静落在小院围墙内,有的甚至藏在了民宅里,造型精美,形态各异,一般有圆形、六角形等。有的井栏是用一块大青石中间镂空、外部雕琢而成,有的则用水泥浇筑成形。因为使用年代长远,一些石质井栏上被井绳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沟痕。随意往井中探去,只见青砖砌成的井壁上面布满了青苔。

大批古井为何密集出现在同一条街上?当地人都说不清楚,只知道街上曾有72口古井。到现在还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记者看到,这些井里的水清澈透明,清凉可口,四季不断。周围的居民都会到这儿取水,或淘米,或洗菜,或洗衣,年年如此。据当地人的不完全统计,目前还存留古井40多口,且仍在正常使用。

最老古井竟已200多岁了

据了解,在当地,古井的来历和年份都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更替,而变得模糊。但要问古井中哪个最老,多数居民都会手指同一个方向。

在一家名为“友谊理发室”的门口,有一口古井。没人能说出古井的具体年龄,附近一位快90岁的老奶奶回忆说,她出生时,这口井就在这里了,在她小的时候,她的奶奶曾经告诉过她;门前的这口古井已经有150年了。现在加上她的年龄,这口老古井的年龄已经200多岁了。

对于附近很多人而言,这口泛着青苔的古井一直都是一种美好的回忆。“我是1961年搬过来的就吃这井水,现在也用井水洗菜淘米。”看见记者采访,一位戴眼镜的老师傅边说,边找来粉笔,希望根据刻痕恢复井栏上的字体。可惜,由于年代实在久远,只能依稀看出“”字,其他的最终无法辨别。

在热心市民的指引下,记者还找到了号称最大的古井,直径近1米,记者发现这口大井可以同时容纳5个小铁桶同时上下提水。上个世纪70年代,此处有一家航运公司,不少职工就举家居住在此,没有自来水,只能到2公里外的滁河里去挑水。为了方便职工及家属的生活,公司发动员工开挖了此井,“我当年就参与挖井,这井得46年了吧,到现在感情还深呢”,一位大妈表示。

除了这些井,让记者印象深刻的,还有许多古井藏在民宅中的,它们带着各自的故事,以各样的形态存在着。

井水里流淌着浓浓的邻里情

在这条街道居住的居民眼中,这些古井绝不只是普通的生活水井,它们饱含着人们的特殊感情,也成了如今钢筋水泥中,维系邻里乡情的重要载体。当地老人时常回忆从前,虽然没有冰箱、没有空调,但有一口古井就足以度夏。人们同住一个院落,每到夏日傍晚,大家便用这清冽的井水洗菜、涮锅、凉西瓜,饭后围坐在井边乘凉,闲话邻里家常琐事,大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一个院子里。

现今,这些古井仍然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尽管,人们仅仅是用它来洗衣洗菜,浇浇花草,涮涮拖把,但大伙共用一口井水,邻里间经常会见面,次数多了,关系自然亲近。对于当地人而言,用宝贝来形容这些古井绝不为过。记者看到,一些古井上专门加木盖、加锁,防止小孩调皮扔东西。居民们也会隔几年自发组织起来对古井进行清淤、保洁。

争取进行保护性开发

然而,即便细心呵护,仍然有一些古井因水质变坏被弃用。而最让大家发愁的是,由于当地是老旧民房区将面临城市改造。那么,这些古井又将何去何从?

当地居民纷纷表示希望古井能得到有效保护,而记者从古井所在的地雄州街道古棠社区高书记处了解到,这么多古井高密度分布在一条街上,这在南京并不多见。

祖辈们留下这么多老古井是我们社区的一笔宝贵财富。社区将对现有的古井进行调查摸底,把摸底上来的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形成书面材料向街道和区文物部门汇报,争取上级部门对这些古井进行保护性开发。同时,希望老井周边的居民继续爱着它们。”高书记表示。

金陵晚报记者 徐赟 通讯员 叶方龙 陈钱门

来源:金陵晚报  编辑:陈文慧

滨江新城新增三个新型公交站台方便市民候车
昨天,市民刘女士乘坐公交车到市政府西大门时发现,靖江网
北大商学院镇江总裁班“牵手”城南挖掘商机
北大纵横商学院江苏分院镇江总裁班学员日前组团来到我靖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