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警惕心脑血管病“突袭”
春季气候变化无常,气温忽高忽低,骤升骤降,容易使人体交感神经系统发生紊乱,导致调节功能失控。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是特别要关注的季节,尤其是老年患者,稍有不慎,很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脑卒中等各类心血管疾病。
家住湖塘的张大爷,今年76岁,虽然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多年,但平素身体还算硬朗。最近几天由于天气忽冷忽热,张大爷不慎感冒了,引起血压升高,诱发心绞痛,在家突然晕倒。家人及时将他送进了武进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在医生的积极抢救下,经过细致科学的治疗,目前张大爷已转危为安。据统计,每年3、4月份,是心绞痛、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病患者的高发期,也是“危险”期,而患病的老年人又是冠心病、心肌梗塞及脑出血、脑梗塞的高危人群。
据武进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医师钱卫东介绍,心脑血管疾病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期,即每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1月(秋冬季)和每年的3月至4月(春季)。这两个高峰期是由于季节转换、冷空气活动频繁而造成的。
进入春季,昼夜温差较大,冷热交替,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小血管的痉挛和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脏负荷增大,从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绞痛发作,严重者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致使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而导致急性心肌梗塞,甚至猝死。因此,3、4月份成为心脑血管病高发的时期。
钱卫东提醒,心脑血管疾病是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疾病,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重于治疗”。在气候多变的春季,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一定要做好预防和保健工作:
1、控制好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可以大大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2、注意保暖。俗话说:春捂秋冻,百病不生。心脑血管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不宜过早地脱去冬衣,要注意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感染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或心衰的发作。
3、合理膳食。平时应少食多餐,提倡均衡膳食,适当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减少食用动物油、糖、奶油和高脂食物,要戒烟戒酒。保持大便通畅也很重要,大便干结,用力排便时,易使腹内压增高,血压骤增,造成心脑血管病发作,故应多饮水,多吃香蕉等水果。
4、保持良好心态。天气变化会导致人的情绪波动,平时尽量做到情绪稳定,处事不要过激,力戒动怒,更不要心情抑郁。良好的心态能使内脏器官活动及新陈代谢处于最佳状态,肌体免疫功能增强,预防春季多发病的发生和旧病复发。
5、加强锻炼,保障睡眠。建议老年人可以下午或傍晚坚持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户外散步、太极拳和气功等有氧运动为佳,不要进行剧烈活动。同时应尽量避免过早剧烈晨练,因为清晨往往是心脏病事件的高峰期,特别是寒冷天气的清晨气温更低,易导致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发生,还可能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绞痛发作或诱发心肌梗塞。
6、出现先兆尽快就诊。中医之所以把脑血管意外称为中风,是由于这个病来势较快,病势险恶,犹如自然界的风一样“善行多变”。脑血管病虽然起病急骤,绝大多数病人发病前有先兆出现:如突发头痛或眩晕;突然四肢麻木,活动不便;一时性视物不清、甚至失明;突然舌根发硬或失语;精神疲惫或性格突然改变;或无原因地出现嗜睡等。一旦发生上述任何一个或多个征象,都应该立即去医院就诊。如果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心慌气喘,甚至冷汗、晕厥,也必须到正规医院心脑血管病专科治疗。
编辑: 郭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