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普惠,让民生保障更公平可持续

20.02.2017  16:05
 

位于南京市中心的刘军师桥,是一条长仅数十米、宽仅够两三人并行的逼仄小巷,这里前身是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的府邸范围,如今小巷两侧房屋破败阴暗,巷内景象杂乱,而且逢雨就淹。

应改尽改”“应整尽整”——2月12日,南京举行的全市棚户区改造与老旧小区整治动员部署大会上传出消息,该市11区均领到一份棚改清单并递交棚改目标责任书,刘军师桥改造已列入玄武区棚改项目实施首位。南京全市全年棚改面积将达到350万平方米,较去年增加100万平方米。至2020年底,南京将完成150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目标。

2017年全省首批集中开工的1363个重大项目中,有10项重大民生项目,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是其中之一。记者从省发改委了解到,今年省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安排力求体现“五个突出”,除了规模性、先进性、区域性和针对性,还突出普惠性,即重点安排强化民生导向的项目,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省发改委主任朱晓明介绍,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是重大项目安排时重点把握的内容之一。今年我省将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全省安排的10个重大民生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278亿元,增长7.9%。这些项目包括:重点实施省肿瘤医院改扩建、省二中医院扩建、南医大第四附属医院等社会事业项目,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和教育服务;加大对棚户区改造、基本养老、农村公路、盐城市新水源地及引水工程、高氟地区健康饮水工程等民生项目的投资力度,全面落实普惠性、均等化、可持续的保障要求。

省住建厅住房保障处处长曹云华告诉记者,全省各地以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为动力,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持续推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一是通过继续大规模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改善棚户区居民居住条件;二是通过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和加快存量公租房分配,促进房地产去库存;三是通过加大政策性棚改贷款投放,降低棚改资金成本。

去年我省实现棚改新开工27.49万套、基本建成27.54万套,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0%和137.7%,总计约80万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其中,货币化补偿安置合计11.2万套,比例达40.8%,较2015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商品房去化周期长的市县大力推进货币化补偿和安置,有18个县(市、区)达到100%,促进房地产市场去库存成效明显。

棚改货币化安置时,我省不少地方搭建优惠购房平台,政府牵线、房企提供房源,安置居民拿着补偿款选房,房价均较市场价位有明显优惠;如果安置居民拿着补偿款自己去市场买房,政府也会给予一定补助。今年南京小西湖片区棚改的实施,将实现建筑更新改善方式的多元化,避免大拆大建,改造完成后,部分原住民将进行回迁。

2017年,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安排,我省将因城施策推进货币化安置和补偿,确保城镇棚户区改造新开工25.8万套,基本建成18万套任务按期完成,改善75万人口居住条件。”曹云华说。

新水源地和跨区域引水工程则致力于解决老百姓喝优质水、放心水的饮用水难题。

地处江淮水系下游的盐城,水源地水质受上游影响比较大,个别时段还不能达到地表Ⅲ类水的标准,突发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确保饮用水安全为当地百姓所亟盼。经过反复调研、比选论证,在扬州宝应新辟水源地、跨区域引水的重大决定由此产生——长江水从运河引入盐城,将从根本上解决盐城饮用水安全问题,而这项工程是盐城历史上最大的跨区域引水工程、最大的饮用水提档升级和安全保障工程。

盐城市委书记王荣平将这一工程喻为“一桶水”工程,要求通过精心组织实施,构筑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过程安全屏障。据悉,这一工程的清障工作于去年5月启动,力争明年上半年建成供水。

江苏区域供水已实施多年,但当前我省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无法享有与城市同等的供水服务,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依然还是一项急迫的任务,而在普惠性、均等化等民生保障思路下,让农村居民普遍喝上优质水、放心水,必将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

本报记者 汪晓霞

2017年2月20日《新华日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