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记录:新农民,把乡村变成升级版“桃花源”

17.03.2016  11:15

  曾经,农民与低学历、低技能、低收入相联系,农村青壮年大量外流,乡村“空心化”现象愈渐严重,“农民荒”造成农业人才匮乏、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滞后。“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2016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要达到50%。今天,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到农村创业,他们将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开垦出一片又一片希望的田野。

王传亚

   复旦才子探路“物联网+农业

  看过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的人都知道“谢永强”这个角色——回乡种果树的大学生,农民企业家。徐州沛县杨屯镇孔庄村也有一位“谢永强”——复旦大学毕业、回乡当农场主的年轻人王传亚,他的传奇故事在孔庄村乃至沛县无人不晓。

  王传亚回乡创业3年来,从水稻规模化种植到淡水养殖,越做越大,才29岁,已经是两个家庭农场、一个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了。

  那么,沛县“谢永强”是如何在田野上实现梦想的?

  王传亚对记者说,梦想的源头是他对“桃花源”的向往。故乡邵阳湖畔的田野,就是王传亚的“桃花源”,沟渠里捕鱼捞虾,苇窠里掏摸鸟窝,童年的快乐,是成长路上不可磨灭的珍贵记忆,即使坐在复旦的教室里,也从未淡忘。每次放假回家,他不是像其他同龄人那样到县城网吧打游戏,而是赤着双脚接受大地的亲吻——除草、打药、排水、施肥。王传亚说,他的梦想一直与“桃花源”紧紧相连。

  然而,农家子弟十年寒窗不就是为了改变命运吗?何况王传亚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大上海——作为复旦大学会计系的高材生,他大三就进入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做兼职,不到一年便升到店长职位,在公司里绝对是凤毛麟角。大学一毕业,王传亚便被公司录用做现金会计,此时他的同学们还在到处投简历。

  如果不是2013年在报上看到中央一号文件,王传亚今天也许和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样在坐办公室。一号文件提出,农村要搞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王传亚立刻向老家人了解情况,得知沛县在推进土地流转、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保险支持等方面陆续出台了十几个扶持政策。他动心了:家里有些积蓄可以作启动资金,自己又有一定的农业技术经验。心中那个“桃花源”不再是天边一朵云,王传亚辞了工作,决定立刻回乡!

  王传亚回乡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老师不解,同学不解,领导同事不解,父母家人就更不解了,尤其是耄耋之年的爷爷,气得吃不下饭。在农村,不要说像王传亚这样在一线城市有了一份体面工作的大学生不会回乡,就连稍微有点劳动能力的中老年男性都外出打工了。王传亚告诉记者,他们那届115人,回家种地的就他一个。

  就在王传亚回乡第二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指出建设现代农业首先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要加快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王传亚属于现代农业这个未来,准确地说,他要为这个未来迈出探索的一步。

  这一步不好迈。

  2013年4月,王传亚凑了30万元,从300多农户手中流转土地402亩,在邵阳湖畔成立了“滨湖家庭农场”,迈出了第一步——水稻、小麦规模化种植。

  虽说会干农活,但规模化种植王传亚也是外行,他拿出大学期末备考的劲头,翻书本、做笔记、问专家。回忆那段日子,王传亚不胜唏嘘,那可真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早晨4点,鸡还没醒,他就得起床,一顿早饭往往顶整个白天,再吃饭就得到晚上了。

  “农场主”名头虽响亮,其实什么活儿都得他带领着干。400多亩连片种植,除了规划平整土地,还得有配套的田间沟、渠、路、涵、闸,他到处找农技人员做指导,做好前期工作开始种植。

  王传亚毕竟是读书读出来的新农民,和老一辈农民思路不同,想的是提高种植效益:遇到地块不平,影响机器插秧,他买来激光平地机;精心选种,从源头上保证质优价廉;碰到育秧播种不均,上马育秧流水线,把育秧时间从5天缩短到两天;为实现无公害绿色种植,买来夜间灭虫灯放在稻田里,甚至用大蒜汁防治水稻纹枯病;在他的农场里,拖拉机、收割机“突突突”地响着,打捆机、旋耕机“哒哒哒”地转着,耕田机、育秧机、插秧机来回地跑着……

  然而,当年赶上了高温天气,一百多亩水稻绝收。

  困难没有打倒王传亚,他心里清楚,走高效农业的路没有错,科学种植一定会有高回报。果然,转过年来,粮食丰产,他赚到第一桶金——12万元利润。王传亚看着一辆辆满载着粮食的卡车开进仓库,心里那叫一个敞亮。

  这让家里人特别是爷爷改变了看法,王传亚的理想也变得丰满起来。他和家里人商量搞水产养殖。粮食种得好,鱼就养得好吗?家里人虽然没像王传亚刚创业时那么担心,心里仍旧打鼓,王传亚心里却明镜似的——别人都按常规养鲤鱼、草鱼、鲫鱼、青鱼等看家鱼,他盘算的是利润率:鲤鱼2015年出塘价是6块8一斤,去除成本,一斤鱼只赚一块钱,得亏本。他独出心裁,计划将养殖重点放在高利润率的南美白对虾、鳜鱼、螃蟹、青虾、俄罗斯鲟鱼、台湾大泥鳅上,以台湾大泥鳅为例,一斤的利润就有5元。

  他把想法跟家里人一说,全家人都被打动了,连贷款带借钱,凑了230多万,包下302亩土地,开辟11个鱼塘,2014年,王传亚的养殖场正式启动。

  除了养殖品种独特,见多识广的王传亚还要玩高科技养殖——30多万元的物联网系统安装调试完成。王传亚笑着对记者说,他的养殖场在整个徐州北部是最先进的,利用物联网养殖,他算是“先驱”。

  如今,王传亚的家庭农场已经发展成集规模化粮食种植、水产养殖和农业观光、采摘、住宿、休闲于一体的新型农场,年利润130万元左右。站在邵阳湖畔,王传亚意气风发。近千亩农田,几百亩水塘,年利润过百万,这算不算实现了“桃花源”的梦想?他说,还差一点点。

  他指给记者看田边的沟渠,沟里养了泥鳅,稻田自然不能使用农药、化肥,只能采取纯天然的土办法来提高水稻品质。王传亚说,他在倒逼自己,农场全部实现绿色种植、养殖,这才是他心目中的“桃花源”。

  本报记者 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