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化提升整治成果 南京探索建城市管理常态长效机制
经过整治,明城墙两侧变身为供市民散步休闲的大公园。图为出新改造后的玄武门至神策门段明城墙。本报记者王成兵徐琦摄
新华报业网讯 “这一年变化很大,家前屋后、上班路上的环境真是大变样了。”这是去年南京市民对于身边环境最直观的感受和评价。
过去的一年,是城市管理迎接各种挑战、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全市上下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大干一百天、环境大扫除”和“再干两百天、环境再提升、管理见长效”行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给参加青奥会和国家公祭日的来宾留下美好印象;与此同时,“内在”的城市管理机制也在深度变化,《关于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意见》等规章制度接连出台,不断固化突击整治的成果,城市的长效管理机制逐渐成型。管理的制度化、整治的标准化、成果的常态化,正推动着一个责权明晰、运行高效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悄然形成。
渣土车、违建等都被上了“紧箍咒”,政策“组合拳”力克城市顽疾
明城墙的玄武门到神策门段,曾经是墙内墙外两重天——墙外侧是玄武湖,绿树成荫,碧波荡漾,内侧则是违章搭建的小房子、杂乱的植物甚至成堆的垃圾。这样的现象在去年彻底改变了。据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介绍,截至去年7月份,整治后明城墙14公里两侧15米范围内只有绿化,沿线变身成为供市民散步休闲的大公园。
这样的违建群变成大公园的例子是环境提升的一个缩影。去年4月份开始,全市范围的“大干一百天、环境大扫除”整治行动展开,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直面多年老违建、停车难、河流污秽、占道经营等城市管理的“顽疾”,给城市“洗脸”。
高强度的突击行动展开同时,“立规矩”也开始了。市政府在去年5月底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意见》,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细化目标责任的落实,突出解决易回潮反复的顽症,真正实现城市管理方式从传统城市管理向现代城市治理转变,从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转变,从单项整治向综合治理转变,构建与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相适应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城市形象“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大扫除是提升管理水平的契机,在此过程中,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总体框架下,我市综合施策,打好“组合拳”,市城管局局长许卫宁介绍,去年陆续出台了《渣土运输管理办法》、《违法建设治理管控办法》、《城市建筑物、公共设施、道路容貌管理规定》等多项办法和规定,为城市管理提供了更为严格、规范的法治依据。
《渣土运输管理办法》中规定,渣土运输企业一旦出现偷倒渣土、无证运输、暴力抗法、出借渣土承运证件或允许他人以自己名义参与招投标等行为之一,都会被吊销“企业准入证书”。截至目前,共有94家渣土运输企业通过审核,另有一批不符合规范、违章运输的渣土企业被淘汰出市场。
《违法建设治理管控办法》则完善了控违拆违工作的执法内容和程序流程。为了严格执行新建违建第一时间拆除、存量违建逐步拆除原则,全市对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的自身搭盖和使用违建情况进行彻底排查、督促带头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