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为官不为”需打组合拳
与少数党员干部乱作为搞腐败相比,为官不为的问题,涉及面应该更大,其危害以及对政府部门的负面影响,绝不可小觑。其实,为官不为的现象过去也存在,通常是作为权力寻租或权力设租的前置条件,“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于是腐败链条就此产生。
现在,为官不为等慵懒现象已经像腐败行为一样成为过街老鼠,不仅百姓对其反映强烈,社会各界也纷纷给予批评,如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就坦言,现在一些机关单位是“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不办”。尽管大家呼声甚高,但真的要根治为官不为,却并非易事。很多遭遇过“事不办”的人都有一个体会,就是为官不为者,通常都能为“不为”找到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或能搬出所谓的规定制度,一本正经表示“不归我管”;或能踢皮球给其他部门,让你虽一肚子意见,却哑口无言没奈何。
基于此,整治为官不为,需打出“组合拳”。首先必须对机关部门尤其是基层单位的职能进行科学明确定位,明确职责范围,厘清权力边界,减少职能的重叠和交叉,从制度上挤压各种为官不为的生存空间。各级政府部门都要尽快建立权力清单,并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与此同时,还必须强化机关部门奖勤罚懒的制度建设,真正让严的制度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奖勤罚懒的制度建设,必须与机关部门干部的提拔使用紧密关联。说实话,很多机关部门中一直流行太平官现象,“干与不干一个样”。有时候,勇于担当敢作敢为者甚至还会因一些小失误而挨批评被冷落,而一些看似忙忙碌碌实则庸庸碌碌原地打转者,却能得到赏识屡屡有“获得”。于是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做事就会多犯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消极思想,成了很多人的信条。为官不为的消极氛围,也就此多了生存空间。
显然,要根治“为官不为”,就必须让勇于担当和积极作为成为机关部门的新风。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的同时,也要营造廉政勤政、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旗帜鲜明保护好积极作为的好干部,厘清乱作为和敢作为的边界,宽容探索创新中的小失误,让积极作为者有更多“获得感”,让懒得作为者有更多“失落感”,用越来越多的正能量提纯我们的政治生态。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反腐倡廉带来社会生活的新常态,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所有人都需要有新状态。风清气正朗朗乾坤,创新探索奋发有为,应成为当今时代和社会的主旋律。
耿联
原标题: 整治“为官不为”需打组合拳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