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路”
五年来,职业教育取得了重要进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吸引力不断增强,有力支撑了经济转型升级。 学生上升通道已经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更加顺畅,接受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路”;行业企业作用逐步发挥,办好职业教育成为教育界和产业界的共同职责,不再是教育部门唱“独角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普遍推行,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不再是“两张皮”。2014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6.69%,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91.5%,就业呈现去向更加多元、紧贴结构调整、密切服务城镇化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等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工作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中央重视前所未有。 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接见全体会议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今年上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张德江委员长亲自担任检查组组长,亲自作执法检查报告和主持专题询问。刘延东副总理、马凯副总理对职业教育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部署。 二是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提出一系列创新性政策举措,把改革贯穿办好做强职业教育的始终。确立“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人人出彩”的价值追求,确立校企共同育人的办学机制、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确立新的保障机制,等等。 三是各方协作前所未有。 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已出台40多项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的政策措施,教育部联合行业开展产教对话已形成常态化机制,教育部与地方政府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12个,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建成职教集团1000多个。国务院决定将每年5月第二周设为“职业教育活动周”,广大职教工作者努力拼搏、创新实践、无私奉献,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给予有力支持,尊重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形成。
职业教育仍是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总体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有待提高,办学与经济社会需求还存在脱节现象,部分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双师型”教师总量不足、素质不高,行业企业参与的内生动力不足等。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主要思路:
一是更加注重服务国家战略。 服务中国制造2025,编制和实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培养多样化人才。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推进结对合作、集团化办学,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创业创新教育,广泛开展职业培训,提升社会成员就业创业能力。
二是更加注重改革创新。 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好《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抓紧制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并以此为契机,协调教育、经济、劳动、就业等领域关系,着力破解行业企业参与、调动社会力量、“双师型”教师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待遇等重点难点问题,把中央决策部署细化为落地制度和政策。
三是更加注重内涵建设。 坚持改进教学和规范管理相结合,加强办学标准建设,深入推进学徒制试点,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五个对接”,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吻合度。
四是更加注重促进公平。 设计和落实好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进一步降低学生就学负担。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广泛开展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群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大对农村、民族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加强倾斜支持,健全对口帮扶机制,实现协调发展。
五是更加注重对外开放。 既坚持“请进来”,继续学习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也要主动“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遴选部分行业探索校企共同“走出去”的发展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协同布局、相互支撑,为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