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幼儿教师好样的 捐干细胞挽救广州小伙生命
中国江苏网11月5日讯 去年10月,广州24岁的小伙小吴被诊断出罹患白血病后,千里之外的江苏常州便为拯救他的生命而积极行动;今年10月28日,与小吴配型成功的常州丽华第二幼儿园副园长张毅赶赴南京,捐献出了自己的干细胞,挽救了小吴这条鲜活的生命。
配型10项指标吻合,堪称奇迹
41岁的张毅是丽华第二幼儿园副园长,从事幼儿教育多年。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张毅家,得知她刚从南京返回,目前还在家静养。尽管张毅看上去脸色红润,但身体仍有些虚弱。她告诉记者:“现在早起穿衣服、刷牙洗脸时还要放慢速度,否则就觉得头晕,左手也不能握拳,不能用力。”张毅说,虽然身体上有些不适,但一想到挽救了一条生命,心里就觉得暖暖的。
张毅从20多年前就开始义务献血了,除了生孩子期间,她基本上一年献一次。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献血时看到了一张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的登记表格,在简单询问了护士后,张毅郑重地填了表格,成为了志愿者。
今年8月初,她接到常州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时,正在云南旅游。“工作人员说广州有一个小伙子罹患白血病,急需移植配型的干细胞救命,我的干细胞与他初配吻合。”于是,8月17日,张毅就来到医院进行了第一次采血,血样被送往南京进行高分辨配型。9月初,好消息传来,张毅的干细胞与小吴配型10项指标均吻合,非常适合移植,“一般配型时6项指标吻合已经不容易了,10项吻合的几率很小,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南京的专家如是说。
得知这一消息的张毅非常激动,但她只告诉了丈夫,对年幼的儿子和母亲只字未提。因为“主要还是怕他们担心,丈夫是学医的,知道捐献干细胞是好事,对身体影响也不大,他非常支持。”
左手抽血右手回血,全身血液循环了三次半
为保持健康顺利通过体检,张毅开始调理身体,注重锻炼。由于工作时间紧张又要带孩子,她把每天上下班回18楼的家走楼梯当成锻炼,坚持了很久。9月下旬,张毅到102医院进行了移植前的体检。国庆节后,当她得知体检报告已经通过后,还主动打电话给红十字会领导,希望能尽快安排移植。
10月24日,张毅登上了前往南京的专车。入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后,她开始配合医生进行术前准备,“早晚要各打一次动员剂,再加上抽血挂水等,几天来前前后后打了20多针。”张毅撩起袖管给记者看,她的左右手臂上还有好多个针孔,有的仍青肿着。张毅说,采集前之所以要打动员剂,是为了复制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减轻采集后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10月28日上午8点50分,干细胞采集正式开始。张毅躺在病床上,左右各插着一根针管,左手抽血右手回血,整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下午2点30分才结束。在此过程中,张毅被采集了234个单位的干细胞、10895毫升血压,相当于全身血液在体内外循环了三次半。采集结束后,早就守候在医院的小吴的主治医生将珍贵的干细胞取走,来不及多说感谢就紧急赶往机场,坐飞机回广州为小吴手术。
记者从医院为张毅拍摄的照片上看到,采集过程中,张毅始终面带微笑,神情放松。但记者也注意到,采访中,张毅一直有意避开自己的母亲,问及原因,她说:“去南京前我骗她是去出差,就是怕她担心多想。”但儿子却守不住话,告诉外婆,妈妈去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外婆细问之下才知道张毅去南京不是出差,而是捐献干细胞。“我一回到常州,母亲就赶来照顾我,已经连续好几天了。”张毅说。
互通书信,张毅鼓励小伙坚强生活
在张毅的书房,记者看到一封被捐献者小吴写来的信。从未谋面的小吴写道:“去年10月我被诊断出患有白血病,就在我们全家万念俱灰时,中华骨髓库传来好消息,有一个好心人骨髓与我的完全相合,并且愿意无偿捐献给我,这是不幸中的万幸,您的善良、无私和大爱让我和家人十分感动,是您让我又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
张毅说自己也给小伙回了一封信,鼓励他坚强地活下去,她还给小伙的父母也写了一封信,希望他们能好好照顾小吴,一家人能重回快乐生活。据了解,这两封信已经由红十字会交到了他们手中。
“按规定我和被捐献者是不能见面的,只能等3年后,如果对方没有复发,就可以说已经康复,到时才能安排见面。”张毅说,虽然如此,但能救一条年轻的生命,她心满意足。
如今,张毅加入了常州红十字会组织的爱心团,30多名常州曾捐献过干细胞的爱心人士自发组织了一个微信群,重点关爱8周岁以下白血病患儿,张毅说:“这次捐献的体验让我找到了生活新的方向,我将继续坚持下去。”
小波13337898169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