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频频开往健身广场 市民运动得“悠着点”
随着天气转暖,市民们的健身热情也日渐高昂,华丽的市民健身广场更是让许多人迫不及待地想去施展“拳脚”,挥洒汗水。运动健身本是有益身心的好事,但最近市民健身广场上却频频有急救车出入,很多在运动中意外受伤的市民被送往医院救治。
市民健身广场上
连续出现运动受伤事故
家住虹桥城市花园的市民刘先生是个资深篮球迷,热爱篮球运动的他,习惯每晚都来到位于江平路上的市民健身广场上打会篮球,但是最近几天他却接连遇到多起运动受伤的事件,这让刘先生对运动健身有了别样的感受。
连续看到救护车来到健身广场上救人,刘先生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他还特地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状态:“最近是怎么了?前天一群白大褂冲进体育场抬走一个踢球休克的,昨天打球时小伙子一抬肘,碰得我流了半口血,今天救护车又来了,一打篮球的哥们儿小腿开放性骨折,又被接走了……”
4月24日,刘先生和朋友正兴致勃勃地打篮球,突然就听到足球场上哄闹起来,刘先生走近看到有个男子瘫倒在地,其队友说由于踢足球时过于兴奋,男子连续几小时没休息,一时体力不支发生休克。没多久,一群医护人员将该男子抬上了救护车。
25日晚上,刘先生照旧来到广场运动,打篮球时他刚靠近贴防一个小伙子,谁知对方突然一抬肘,正好打中刘先生的下颚,刘先生猝不及防,嘴里坏了一大块,鲜血直流。
26日晚上,刘先生又看到一位20岁左右的大小伙因打篮球时用力过猛导致突发骨折,剧烈疼痛让他瞬间倒地不起,随后急救车又赶来将小伙接走,经检查小伙的踝关节发生骨折,医生随即为他进行了手术。
过度锻炼与蜂拥健身 运动致伤的案例频发
眼下,气温适宜,市民们能够轻装上阵,正是运动健身的大好时候,为了减肥,为了锻炼,市民们都一股脑儿涌向市民健身广场。
记者在市民健身广场观察发现,傍晚5点之后,广场上已有健身市民,随后前来体育场锻炼的人逐渐增多,晚上8点左右达到顶峰。每天晚上,健身广场上人头攒动,各年龄层次的都有,跑步、打篮球、踢足球、打羽毛球等体育活动同步进行着。休整了一个冬天的市民,都想抓紧机会,尽情地出出汗。
“健身时人多了,难免会发生磕碰等情况,很多市民更是在运动中过于投入,忽视了身体的承受能力,导致意外频发。”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张医生告诉记者,在他近期值班期间,也接到过多例运动损伤的患者,戴眼镜打篮球,球“飞”到脸上砸伤了双眼,练瑜伽时明知颈椎不好还硬是做动作,结果导致颈椎错位,过度跑步导致半月板磨损……
医生提醒: 运动要适度 掌握急救技巧很重要
“随气温升高,运动损伤的门诊量增加了两成以上。有些人热身不足或不懂量力而行,易造成膝关节和踝关节扭伤以及大腿肌肉拉伤等。像踢足球或打篮球等高强度运动,极易造成受伤。”市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包洪卫介绍,不少人对伤情反应迟钝,越拖越严重,很容易让关节反复损伤,并提早老化。
市民在日常运动中,还要熟悉急救技巧。一旦遇到伤情,要能迅速判断伤势,以保护、休息为主,熟悉掌握急救包扎、止血、冰敷、骨折固定、人工呼吸和胸外挤压法等急救方法。
包洪卫提醒,大部分运动受伤是由于突然增加运动量造成的,市民在锻炼身体时要注意量和频率,参加激烈的运动前要做好热身活动,并根据自身状况适度掌握运动量和强度。同时注意不要扎推锻炼,避免受伤。
运动重在适度
“生命在于运动”,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一语道出了生命运动的规律。然而,过犹不及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运动也不例外。
人,不可不运动,也不可过度运动,度得拿捏好。适度锻炼是一种“温和运动”,是一种低强度、低能量的运动模式,不至于让身体消耗过大而感到疲乏,在既能达到运动目的的前提下又让身体处于一种舒适的状态。运动专家提出,所谓适度,大约是每周消耗2000卡热量的体育锻炼,相当于打2~3小时的乒乓球或每天积累半个小时的运动量。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参加锻炼的市民也越来越多,尤其是长期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因为锻炼能给大脑充充氧,也能让身体有更加充沛的活力。其实,锻炼不一定得依靠健身器材和体育项目实现,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运动健身方式。如下公共汽车后快走15分钟回家,再做20分钟温和体力活动,一天的运动量也就够了。舞蹈、做家务……都是可选择的健身方式。
“贵在坚持,重在适度”,科学的运动可以调节心情、化解不良情绪,也能释放内心压抑,带来身心上的愉悦。(朱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