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知识要跟上“救命神器”步伐

29.07.2016  17:05

  从昨日开始,市红十字会将首批21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在宁波火车站、机场、地铁站等处安装上岗。急诊业内人士认为,要让救命神器发挥最大的作用,还要让更多的人会用、敢用AED。(7月27日《宁波晚报》)

  自动体外除颤仪,简称AED,是用于抢救快速性心律失常所致心源性猝死的常用设备,是心脏性猝死现场救生的“救命神器”。在对于突然倒地没有意识、没有呼吸的患者的急救当中,如果使用了AED,比单纯采用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患者相比,能提高45%—57%挽救成功率,更可以为后续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这样的设备,理当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但让“神器”真正发挥作用,后续的工作步伐也应跟上。

  首先,要确保“救命神器”的能用。一方面,要推而广之,借助政府力量,建立城市公共场所AED救治网络,让AED不是什么稀罕物,让民众熟知AED设备;另一方面,要建立管理维护机制,指定专业人员,负责机器日常检查、耗材管理、维护,确保AED设备能够随时派上用场,救人于危难。

  其次,要确保“救命神器”的会用。据了解,普通民众经过简单培训,也能使用AED进行急救。但是,一个人突然晕倒,未必全是心脏的原因。专业人士介绍,只有心脏骤停患者才需使用心电除颤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使用者须具备一定的急救常识和技能才可以操作。因此,相应救急知识的普及,就显得格外重要。

  再者,要确保“救命神器”的敢用。面对突然晕倒的患者,周围的人敢不敢施救,也是个问题。而且,施救得当救人一命,自然无话可说;倘若施救不当,造成病人病情加重,或者死亡,责任谁来担当也是个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均有公众急救免责法规。但在我国,出台相似规定的城市寥寥无几,亟须加以完善。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