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敢亮丑才能破障碍
本报特约评论员吴春山
晾晒就是一个制度化的手段,目的是促进信息公开的纵深推进。惟有顺应期待,才能和百姓同频合拍。那些不顺应大势的地方和部门,则终究是要在百姓心里打出低分的。
常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然而面对信息公开本身,当信息不能如期、如实见阳光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晾晒推进公开。
岁末年初,国务院各部委、全国各省份2014年信息公开工作的“成绩单”集体上网晾晒,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然而,在国办的严格督查下,尽管力度空前、晾晒提前,但有不少人仍呼“不过瘾”,认为“揭短”太少,“自我点赞”太多。
这说明,在正风反腐、清风劲吹的大势下,公众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干部的作风也有刚性要求。如果说中央抓作风雷厉风行,以“三严三实”为标尺来度量,那么,公众同样是在以这样的标准来看待和评价各级政府和干部的工作。对于各地来说,这两个方面的压力不轻,惟有老老实实,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落细落实,才能取得两个方面的满意。
事实上,中央已经赋予公众的评价以制度性保障。就信息公开来说,就是晾晒制度。每年把你的成绩单集中地晒一晒,这种晾晒的威力就在于各方工作力度如何,成效如何,不足如何,纤毫毕现。它不同于那种GDP排名,但摆在一起,高下也立见分晓。晾晒所产生的压力,就是监督,就是公众雪亮的眼。每年这么集中盯一次,只要你还有一点自尊心、责任感,你就不太好意思每年应付下去。
为了这份尊严,有的部委和省份下了决心,用了功夫,信息公开的力度大,赢得了公众真心点赞。同样为了这份尊严,有的信息公开没有做得很好,但敢于直面问题,揭短亮丑,比如国家林业局提出“信息发布时效性差”“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更新不够及时”;审计署提出“公开的审计信息可读性和通俗化有待加强”;辽宁省政府提出“个别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检索功能不强”,同样赢得了公众谅解。
然而,也有一些部委和省份不把这份尊严当回事,应付一下,走走过场即了事,或说到成绩大张旗鼓,说到问题蜻蜓点水,或干脆就一笔带过、语焉不详。似乎你搞你的晾晒,我玩我的虚招。这就不是信息公开的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这就无异于穿着丑陋自己还趾高气扬,当众露怯被人指点还以为赢得青睐。如此这般,自己的形象、公信力也就流失了,何苦来哉?
晾晒就是一个制度化的手段,目的是促进信息公开的纵深推进。自己的信息公开不到位、缺品质,正可以借此机会找原因、寻差距、除障碍,以把信息公开做得更好。毕竟,公众有知情权,更有监督权,信息公开及相应工作的晾晒正是彰显这些权利的具体途径。惟有顺应期待,才能和百姓同频合拍。那些不顺应大势的地方和部门,则终究是要在百姓心里打出低分的。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