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政协委员邹建文:长江生态修复应系统推进 而非过度强调景观效果
人民网南京1月27日电 (耿志超)“目前我省长江岸线功能整体提升工作有20个重点特色示范段在开展,‘点多、量大、复杂’是主要特点。”今年两会上,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邹建文表示,由于各地涉及水域、水陆交互带、陆域等众多空间,且生态修复工作没有统一标准,只能靠“各自摸索”,往往出现标准不一、措施打架、工程反复的情况。“如,非法码头整治,有的地方一味铺草坪、栽大树,既不符合生态原理,也提高了后续管护成本。”对此,邹建文等江苏省政协委员联名建议,可设立长江生态修复质量标准体系。
当前,江苏省各沿江城市正按照“长江大保护”的要求,抓住“特色”和“示范”两个关键,开展长江岸线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并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打造最美长江岸线。但一些困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
在邹建文看来,长江沿线生态修复涉及土壤、矿山、码头、工业企业、水环境、水生态、湿地等修复项目,往往投入巨大,但没有直接有效的经济价值实现机制,除少部分项目由造成损害的企业等主体承担修复成本外,目前主要以政府财政性投入为主,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足。如扬州市预计将投入100多亿元,很难支撑大规模、长效化、常态化的修复工作。
在长江岸线修复中,不少地方简单地以搞工程的思维交由园林景观设计单位做方案,忽视生态功能,过度强调景观效果。
对此,盐城市副市长蒋巍也深有感触,他认为,有的地方动辄开挖、铺设钢筋水泥筑挡墙,破坏原有稳定的岸线,损坏了水陆交互的状态、打破了岸线形态和自然生态功能。在长江岸线整治修复中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保证沿岸城镇和港口工业区安全,提升滨江景观品质是合理的,但不能将本来辅以少量整修就可以促进自然修复的项目,变成投资巨大的开发工程。“修复标准应当统一,但同时要保持我们的生态多样性。”
目前,江苏很多沿江城市都发布了长江岸线修复方案,部分修复工程已经开始。如南京提出了《南京魅力滨江2035》规划及一江两岸“9大城市客厅”设计规划,镇江制定293公里岸线和沿江区域发展蓝图,南通编制实施《沿江生态带发展规划》,扬州推出《长江沿岸造林绿化工程总体规划(2019-2035)》,泰州颁布《沿江“一张图”规划》。
纵观之下,诸多规划方案如果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在局部看来合理的规划一旦实施,可能会导致上下游、左右岸,生产岸线和生态岸线、生活岸线功能失当、景观冲突,如镇江和扬州两地就出现了一边是知名旅游度假区,一边是冒着白烟的热电厂的不协调状况。
“系统推进长江生态修复已成为长江大保护的工作重心,为此,我们建议推动长江生态修复工作向系统化、高质量迈进。”邹建文说道。
围绕标准体系建设,邹建文提出,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厅等部门组织专家与中科院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相关研究机构合作,针对江苏省长江岸线生态修复涉及的不同领域,就长江岸线的生态修复编制系统化修复指南,植物选种正面和负面清单,推荐近年来修复效果较好的技术方案和案例,制定涵盖调查评价、空间规划、资金概算、工程建设、验收、评价考核等工程实施管理领域的《江苏长江岸线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省级标准,让各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同时,加快探索财政撬动、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修复长效投入机制。”邹建文表示,建议省财政增加长江生态修复专项奖补资金,发行生态修复专项债,成立生态修复专项基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长江岸线生态修复。优化绿色信贷政策,将绿色信贷纳入金融机构考核,允许将生态修复腾出的环境容量、生态资产进行交易。切实加强对长江沿线重大生态修复项目的过程监管、效果评估和长期监测,对搞形象、走过场式修复等乱象进行严肃整治。
“要对全省沿江城市岸线修复规划进行评审和绩效评价。”邹建文认为,只有在省级层面对各市方案从上下游、左右岸进行协调统筹,协同打造“最美江湾、最美江滩、最美江堤、最美江村”,才能让“城在绿中、绿在水中、水绿交融”,人水和谐、城江和谐的生态格局展现在江苏的长江两岸。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