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者|洪银兴:为江苏高质量发展咨政献策

05.12.2018  08:21

  改革开放40年,是他风云尽收笔底、治学治教相得益彰的40年。他在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任上,捧回中共中央颁发的“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奖牌;自1979年发表首篇论文起,至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含合著)50多本、完成决策咨询报告数百篇……他是国内最早研究“中国转型道路”学者之一,2009年入选“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

  “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和书”。40年来,他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围绕时代发展变革主线,开展经济研究和理论创新,务实前瞻、咨政献策,不断以全局性、战略性智力成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被誉为江苏高端智库“首席专家”。

  “改革开放40年,也是经济转型发展40年。而经济转型,需要得到‘人民的理论’支持。我是学政治经济学的,做点对现实经济的理论指导,义不容辞。”一个冬日的下午,洪银兴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以《资本论》为起点,致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与中国化研究

  “1978年我28岁,作为南师大教师,到省委党校理论研讨班脱产学习。这一年,我啃下三卷本180万字《资本论》。靠这个功底考取南京大学经济学研究生。正是《资本论》的理论魅力,吸引我走进经济学研究殿堂,也奠定我一生的学术基础。”洪银兴回顾说。

  “我不遗余力推介《资本论》,是因为《资本论》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不仅能解释当代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而且能解决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现实问题。”洪银兴认为,几十年来,无论江苏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还是个人学术研究没有“走偏”,都得益于以《资本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向性指导”。

  作为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40年来,洪银兴立足江苏实际,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与中国化研究,将《资本论》用于当代经济分析,为江苏乃至全国改革发展贡献理论智慧。在他看来,《资本论》实际是市场经济论。他的硕士论文写的就是计划和市场关系,后来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又与导师合著了全国第一本《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专著,明确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发表的论文获“孙冶方经济学奖”。

  他的理论贡献还在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作为首席专家,他参与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和《资本论导读》编写;他参与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是目前发行量最大的政治经济学教材。近期出版的《新编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程》,在学理上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持续提炼丰富“江苏经验”,创新长三角发展及“苏南模式”研究

  1987年,获得经济学博士的洪银兴回到南大,主持的第一个课题就是“江苏发展外向型经济研究”,首次提出以下观点:把发展外向型经济重点放在引进外资上、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导向启动江苏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投资“软环境”和“科技立省”。该研究报告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并要求在《新华日报》连载。之后,全省“三外”工作出现持续爆发式增长态势,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经验、模式包括一些“关键词”开始走向全国,或多或少都与这份接地气报告的“转化”有关。

  自此,洪银兴学术研究重心,便转移到我国经济发展前沿的长三角地区,且课题多与江苏经济发展现实问题有关,尤其是对新旧“苏南模式”的创新演进研究。1995年当“苏南模式”遭到质疑时,洪银兴及时发声,反对将“‘苏南模式’与市场经济简单对立”,认为苏南经济早期的成功,是市场化改革成功的结果,“苏南模式”的起步,源于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也有路径依赖,从理论上厘清认识误区,避免无谓的模式之争。

  2001年,他又总结“苏南模式”新发展,提出以外向型经济、企业改制和城市化为特征的“新苏南模式”,发表了《“苏南模式”的演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这篇论文2008年入选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主办的“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理论研讨会”。难能可贵的是,他17年前提出的丰富“苏南模式”内涵、加快向“新苏南模式”跨越的“四个突出”,至今仍有很强的针对指导性,即城乡富民突出农民、财富创造突出生态财富、提升制造业突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城市化突出人口素质现代化。他曾多次受省委主要领导委托,对苏南、苏北地区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调研,提出有价值的咨询意见。他的一系列关于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新理念,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软实力的一部分。

  最早提出创新转型战略,成功组织35期江苏发展高层论坛

  江苏是全国最早建立省级智库平台的省份,江苏发展高层论坛一办就是20年、累计已达35期,省委书记和省长等领导每期必到。“江苏发展的许多思路,都来自论坛,洪银兴等是‘操盘手’。”一位退休的省委原主要领导告诉记者。

  1996年,时任南京大学江苏发展研究院院长的洪银兴,建议省委书记创办一个“高层论坛”,为学术界与决策层搭建定期互动平台,得到全力支持。“江苏发展的大事,往往先在论坛上‘务虚’讨论。”自1997年1月举办首期论坛以来,这个科学决策机制便传承至今。作为论坛主任,洪银兴不仅牵头组织,而且每期都作主题发言。“我正在筹办第36期,主题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江苏作为。”他透露说。

  早在2006年,洪银兴就开始创新驱动研究,他是江苏“向创新型经济转型”首倡者。“那是2009年,在第26次江苏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的。”他回忆说,“江苏已经抓住了发展乡镇企业和开放型经济两次机遇,现在第三次机遇来了,就是发展创新型经济。早抓早主动、早转早受益!省委书记和省长听罢,两人现场‘咬耳朵’,让我给全省领导干部‘讲一课’。接着,江苏在全国率先作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决定,正式将创新驱动列为全省新发展战略。”他的研究重点,始终伴随江苏创新脉动。2017年1月的江苏创新发展恳谈会、5月的江苏发展大会,都邀请他就江苏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作大会发言。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洪银兴已开展“创新动力机制”深层次研究,率先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观点,认为科学家和企业家交互作用是“真谛”。他身体力行,推动南大在省内十多个地区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高新技术研究院,面对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江苏成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研究理论和创新实践基地。目前,全省13个设区市已有11个成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68个地区成为省级创新型县(市、区)。

  他主编了国内最早的创新转型教材《转型经济学》,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他的著作《经济转型与发展之中国道路》被译成英文在国际权威的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

  务实治学不跟风,研究产生在调查后,为人师表身正为范

  他的经济讲座,从省委书记到村支部书记都听得懂;他的经济观点,基层干部觉得实用可操作。

  “您的学术研究如何做到接地气、没官气?”记者的问话勾起了洪银兴的回忆。

  “我初中毕业插队6年,当过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农村贫困、农民贫苦和计划经济的束缚,让我感同身受,并产生改变现实的使命感。1984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卫兴华教授的博士生,导师第一课就讲不唯书、不唯上、不唯风‘三不’治学原则,影响了我的一生。可以说,我的每个选题,都来自改革发展的实践需要;每项成果,都来自广泛社会调查后对省情国情的把握。如今,‘三不’理念,我已传承给上百名研究生和博士生。”他欣慰道。

  作为著名经济学家,地方领导很在乎他的调研“发声”。“对不起,有好说好、有坏说坏,不看官职说话,也不管你高不高兴。学术研究,一定要保持客观独立。否则,怎么带学生?”洪银兴告诉记者,自1991年获得江苏省社会科学一等奖后,他便不在江苏申报任何社科项目和奖项,把科研和评奖的机会留给年轻人。

  “您获奖无数,最看中哪个奖?”他沉思片刻说:“去年9月,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因为,那是我最新获得的全国性大奖。”本报记者林培

标签:

编辑: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