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和繁荣我国科幻创作二三谈

25.04.2016  17:25

【核心阅读】

  通过分析国际国内科幻小说的发展、演进历程,探索优秀作品的创作规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优良的创作环境和创作氛围,鼓励科幻作家解放思想,创作出高水平的科幻作品。从青少年着手培养,为新时代的科幻创作储备人才,促进科幻创作黄金时代的到来。


  科学幻想小说(Science Fiction)简称科幻小说,是一种描写现实中尚不存在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产生重大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小说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形式,是最受人欢迎的通俗读物之一。在当代西方社会,其影响力和销售量仅次于惊险小说和侦探小说。

    一部好的科幻小说,不仅要有精妙合理的科学想象力,而且要融入较为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内涵,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缺一不可。既要有思想的力量,引导人们奋发进取,追求美好的理想;又要有科学的精神,探索未来前瞻眼光,引领科技创造和社会发展进步,激发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要有丰富的情感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给人以丰富的艺术享受。

  科幻小说的创作与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从科幻小说发源于19世纪欧洲工业文明崛起时期就可以看出端倪。它是工业和科学革命的产物,在欧洲兴盛一时。法国人儒勒·凡尔纳和英国人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是今天科幻小说的真正奠基人。此后,科幻小说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而步步递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幻创作的重心由欧入美,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的美国,聚集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科幻大师,每一次人类社会的科技大发展,都伴生了科幻小说的创作高峰。

  今天,世界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高新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人类的思维方式。人类接受信息的方式正从以语言为中心向以视觉为中心转化,信息传递的方向也从作品向读者单向传递,转变为两者双向互动。受此影响,科幻作品由图书、杂志这些纸质媒体逐步发展到科幻电影、科幻动漫、科幻电子游戏乃至科幻主题公园等综合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然形成了具有极大影响力的科幻产业集群。科幻电影逐渐取代了图书的霸主地位。《2001:太空漫游》(1968)和《星球大战》(1977)等科幻电影的成功使科幻电影成为整个科幻产业中最强的支柱。在今天,每年全球最卖座的电影中,科幻电影占据近1/3。《E.T.》(1982)、《变形金刚》(1984)、《终结者》(1984)、《侏罗纪公园》(1993)、《黑客帝国》(1999)、《阿凡达》(2009)等,都创造过电影史上的票房奇迹。

  但是,科幻产业的根基仍在于内容,“内容为王”仍是其颠扑不破的守则;所有的表现形式与传递媒介的基础和根本,还是在于科幻原创文本;所有的科幻产品的生产机制的动力源泉,仍在于科幻作家尤其是杰出作家的富有想象力、原创力的精心构筑文字“脚本”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

  中国科幻创作经历了近百年起起伏伏的发展演进,科幻作品日趋成熟,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科幻作家,创作出版了一批优秀的科幻小说。例如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2003)、《三体》(2006),王晋康的《亚当的回归》(1993)、《生命之歌》(1995),韩松的《宇宙墓原告》(1998)、《红色海洋》(2004),星河的《决斗在网络》(1995)、《残缺的磁痕》(1997),吴岩的《沧桑》(1997)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2015年8月,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国际上最重要的“科幻小说成就奖”——“雨果奖”。《三体》是第一部获奖的中国科幻作家的作品,也是唯一一部获奖的翻译长篇小说。《三体》的获奖使得世界认识到和肯定了中国科幻小说的成就,同时也对中国科幻创作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当下,我们恰逢举国上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全力拼搏、奋发有为的历史机遇和创时代的伟大实践活动,民族自信力和创造力空前迸发,群体的情思和热情充溢、激荡,对科技、经济乃至社会的未来充满了想象和美好憧憬,这就为作家们创作优秀科幻作品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条件。科幻作家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充分利用这样的生活际遇和创作条件,融汇所有的科幻创作正能量和可资利用的所有科幻元素,写出优秀的科幻文本。

  中国科幻创作传统的模式,是以现有科学知识为前提,对未来世界的发展进行预期展望。在科幻小说三要素“科学”“幻想”“小说”中,过于注重“科学”,适当加些“幻想”,而对于“小说”(虚构文学)这一要素不够重视,使得创作出的科幻作品重复儿童科普类作品的“老套子”。要创作读者喜欢的科幻小说,就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在人物的感情、心理、性格上多下功夫,进行细致的刻画,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曲折惊险的情节,描绘宏大壮阔的场景。以人为本,弘扬人类的探索精神,认识自然,征服自然。这样的作品必然会受到读者欢迎。

  以上主要从“输出”即作家写作方面谈科幻繁荣。其实,要繁荣科幻创作,还须注意“接受”方面。科幻创作与生产及其未来前景,还取决于主流读者群体兴趣变化和信息接受方式。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科幻作品的生产,作为一种“内容物”的传递与传播,就不单单是作家、出版者一方面的事情,而是紧密关联着大量受众的双向互动的社会交流交换的过程。这其中,如何吸引和培养读者们对科幻的兴趣和注意力,造就大量的科幻铁杆粉丝,则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工作。

  重视和加紧对青少年科幻爱好者群体的培养,对于繁荣科幻创作与生产来说,是一项非常紧要的工作,也是有关方面和人员义不容辞的任务。说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不为过。我们应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小学开设科幻课程,鼓励科幻作家们积极开展青少年的科幻讲堂,从小培养青少年对科幻的爱好,培养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心,为新时代的科幻创作和生产储备人才。新时代的作品要靠新时代的人才来完成。

  在信息传播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今天,科幻作品的形式也应与时俱进。纸质媒体应积极寻求向电子媒体转化;文字文本的科幻“脚本”也应尽量拓展、延伸,构成多媒体、立体化的科幻阵容。这种转变不单是形式上的,同时也是内容和传播方式上的。充分利用我国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和创意产业优惠政策,促进科幻产业的升级换代,拓展科幻产业的发展空间,推动科幻作品的传播与交流。  (徐泳)

  (作者系中国青年出版社书刊审读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