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这5年,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广州市民冯敬滔居住的大金钟社区38号大院楼房不到3米远,有一条小河名叫景泰涌。自从1995年搬来,他家面向河涌的厨房窗户便很少打开。“气味太臭了,开窗户受不了。又黑又脏的河流上漂浮各种垃圾。”
在广州,像景泰涌这样的黑臭水体不在少数。2018年9月,景泰涌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提速。补污水管网建设短板、清污分流、清除底泥……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加速推进。
景泰涌变了。以往河涌厚厚的黑色底泥已“一去不复返”,站在河边也闻不到难闻的臭味,河段水质已经接近三类水的标准。
一条小河的蜕变,映射出的是我国近年来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更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
天更蓝。2018年,我国蓝天保卫战持续发力,1至11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汾渭平原PM2.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2.1%、6.5%、11.1%。
水更清。全国各地都在向群众身边的污染——城市黑臭水体“宣战”;取缔长江沿线非法采砂、非法码头等,整治沿江化工企业;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山更绿。5年来,我国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治理沙化土地1亿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
2018年年底,天津等7省份公布了中央环保督察移交问题的问责情况。其中,沈阳市因城镇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黑臭水体治理推进不力等问题,十几名领导干部被问责。
近几年,中央环保督察掀起的“绿色风暴”席卷全国。中央环保督察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从“查企”到“督政”的转变,被称为我国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标志性大动作。
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看来,相对于速度较快的经济体制改革来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仍显得相对滞后。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公布,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成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
几年来,总体方案确定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等8方面制度、数十项改革任务和成果,构成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提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颁布,以考核促进各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行河长制,为每一条河明确生态“管家”;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着力破解“公地悲剧”;开启生态保护红线战略,将重要生态空间进行严格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也不断健全——“史上最严”环保法实施,增加了按日连续计罚等执法手段;制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书写美丽中国新篇章
“没想到,我们村变得这么漂亮!”在江西省资溪县鹤城镇生活了几十年的付银山老人不敢相信,原来进出只靠黄泥路、猪圈污水到处流的山窝窝村,现在竟然房前屋后栽花种草,附近村子里由闲置的老屋和礼堂改造而成的文艺街区,还吸引了不少游客,村民腰包更鼓了。
资溪森林覆盖率多年保持在87%以上,最大的财富就是绿水青山。江西省2016年被列为我国首批三大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资溪借助政策优势,一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手发展旅游业,把好山好水做出富民的大文章。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专家看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正在开启——
近日,湖南、重庆两省(市)政府正式签署酉水河流域省际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若交界断面的水质类别达到国家考核目标,湖南省拨付补偿资金给重庆市;若水质类别劣于国家考核目标,重庆市拨付补偿资金给湖南省。
从今年1月1日起,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这将成为未来防治土壤污染的一把“利剑”。
2018年底,黑龙江、河南、山西等地传来消息,全面建立湖长制。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一系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新举措频频发力,护卫绿水青山,美丽中国新篇章定会书写得更加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