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神童”研究癌症获奖?别让“拼爹”太猖狂
你是否还能回忆起:当你11岁的时候,身边最优秀的同学都在些做什么?他们或许会参加各种少儿“奥赛”,取得耀眼的战绩,也可能在创造力上别有所长,用灵机一动的小发明申请一两个专利。但是,很多人可能没想到,会有11岁的小朋友正经做起“博士级”的科研项目,并且凭着这样的项目,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
然而近日,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的一所小学里,却真的出现了这样一位年仅11岁的“神童”。据报道,该生陈某某在2019年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凭借其项目“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勇夺大赛三等奖。这则消息经由媒体报道之后,一时引得舆论哗然。
显然,陈某某的研究内容,远远超出了公众对小学生科技创新的想象,明显是一个专业研究人员才有能力涉足的项目。为此,许多网友都质疑,陈某某背后是否有专业人士的“助攻”,其获奖又是否是其家人运作的“功劳”?
7月1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发布声明称,经初步核查, “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奖项目学生,系该所研究员之子。据《新京报》报道,获奖学生陈某某的双亲,正是该所的陈勇彬、杨翠萍两位研究员。针对此事,该研究所已成立调查组,进行深入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获奖项目的可疑之处,不仅体现在陈某某的亲缘关系之上。项目中的关键突变基因C10orf67,正是其父陈勇彬首次鉴定发现的;而其母杨翠萍,则是“C10orf67在低氧适应及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项目负责人。这些事实,都让人怀疑陈某某的项目,搭了其父母研究的“便车”。
对此,儿童血液肿瘤专家、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周晨燕等多名专业人士,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样的研究,远远超出了11岁小学生的智力水平与认知能力,陈某某顶多是在他人指导下参与了实验,而不可能自主提出研究,更谈不上有什么“科技创新”。如果调查验证了专业人士 的说法,那么,这样的项目参加评奖,显然背离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少年儿童自主创新的初衷,把比赛变成了个别有背景孩子“拼爹”的舞台。
长期以来,社会大众都对各种“拼爹”现象深恶痛绝。所谓“拼爹”,其实质是将背景、家世提供的资源,凌驾于个人努力之上,形成明显的不公。我们曾看到“富二代”利用家里的财产,以贿赂招生官的方式“保”进名校,也曾看到“官二代”利用父母的权势,轻松占据待遇优厚的公职岗位。不久前,西南交通大学还发生过一起“校二代”利用教授父亲的影响力,伪造成绩保研的恶性事件。每一起类似事件的发生,都会严重侵蚀公众对社会公平的信心。
与这些事件相比,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样的舞台,看起来并没有多少利用金钱、权力或是职业影响力舞弊的空间,因此本应是一方与“X二代”们无关的净土。如果这样的领域,也有“研二代”跑出来,利用父母的研究成果抢占奖项,那么对教育公平的冲击,可想而知。
针对这类“神童”事件,许多网友都提出了一个务实的建议,那就是在未来的同类竞赛中,增设答辩面试环节,从而检验参赛的青少年,到底了不了解自己所做的项目。对于一场规格颇高的全国性比赛而言,设置这样的赛程并不过分。毕竟,这样一个连普通网友都能看出疑点的项目,竟然能够通过层层审核获得奖项,充分暴露了比赛组织方在监督上的不足。
如果监督不严,评奖随意,本意在鼓励科技创新的比赛,迟早要变成从事科研工作的家长们“神仙打架”的舞台,而将那些真正热爱科技创新的孩子排挤在外。
为此,不论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组织方,还是其他需要维持公平的社会领域的监管者,都应从中汲取教训,以更有效的监督措施,防范“拼爹”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