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拍|富“口袋”富“脑袋”都不少,老百姓有这些小目标

24.06.2017  20:48

  聚焦“富民”的江苏,推出了哪些使群众富裕的举措?当地老百姓是否感受到经济、文化的“”了呢?

  近日,交汇点记者走上街头,分别在农贸市场、医院、公园、学校,地铁口等地,采访了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的老百姓,希望听听看他们的心声,看看他们眼中的“富民”分别代表着怎样的充盈与丰盛。

  民以食为天,“菜篮子”拎得好不好,关系着老百姓的幸福感。街拍中老百姓拎着滴着露珠的新鲜菜品,对菜篮子的“重量”满意程度较高,有人提到就连时令菜价格涨幅都不大,寻常人家过日子,一个月伙食费一千多就能吃得不错。

  发展的江苏,“富民”的涵义早就不局限在“口袋富”,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老百姓对精神文化也有要求。街拍中的不少年轻人谈到对话剧、昆曲甚至艺术展的兴趣,也提到自己越来越成为保利大剧院、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常客。不过他们也期待,江苏得文化大餐能从“丰盛”走向“精致”,能多凝聚国际力量,引进多元、精品的艺术文化作品、展览、活动。

  少年强则中国强。未来的“富民”是青少年,决定他们是否“富有”的是丰富的知识、见识、眼界,以及强大的“脑袋”。走进小学,镜头下的孩子们,上得了课堂,下得了操场,课余活动从我们印象中的补习班,延展到了足球、钢琴、模型,甚至街舞等等。他们既有爱玩游戏的少年天性,也有为我自己安排好暑假足球专业训练的自觉性、主动性,更有深知“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报恩父母”的忠孝心性。愿新时代的他们,既有童趣与天真,也有勇敢与赤诚。希望奋进中的江苏,能为这些希望之苗,孕育更广阔的土地。

  聚焦富民下的江苏,有“生气”也有“底气”。所谓的“使民富”就是要做那些让老百姓有获得感的事,它既包括民生服务、社会治理,也包括环境保护、文化建设。无论是“口袋”还是“精神文化”,归根到底都是要一点一滴地提升人民群众的“小幸福”、“小收获”。

  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文 袁宇韬/视频

标签:

编辑:顾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