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拉贝日记》和“马吉影像”的爱国华人群体

13.12.2019  10:12

  历经辗转与坎坷,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记录——“马吉影像”,终于又被打捞出部分“碎片”。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捐赠仪式,接受两件重要文物史料:马吉影像1991年转录“37分钟”版“一寸盘”,德国牧师戴克受邵子平之托寻找《拉贝日记》经过的公证文件。

  这些珍贵的史料背后,是一群生活在美国、德国的爱国华人和他们的朋友。30年来,他们矢志挖掘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证据,打捞人类共同记忆,为和平奔走呼号。

  爱国华人在纽约创立联合会

  12月11日、12日,美国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三任会长——83岁的邵子平、81岁的陈宪中和69岁的姜国镇先后抵达南京。

  邵子平1936年出生于南京鼓楼医院,小学就读于琅琊路小学,在原中央大学附属中学(现南师附中)就读一年后,全家去了台湾。因为父亲是外交官,邵子平或随父亲驻外,或随母亲去宁波老家,“我跟南京大屠杀的关系,就是刚好逃过这一劫。假如留在南京,我们全家可能遭遇同样的命运”。

  上世纪70年代,邵子平入职联合国。熟谙国际法与外交事务、多语种背景、成长于抗战时期的个人经历,使他尤其关注日本对战争的态度。1988年起,邵子平联合一批热心华裔美籍人士,在纽约州先后创立“对日索赔会”“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旨在搜寻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罪证,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讨回公道并征得赔偿。

  1990年,日本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公开在美国《花花公子》杂志上叫嚣:“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造的。”邵子平和身边的爱国华人被激怒了。1990年12月26日,他们在《纽约时报》上刊发《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兼驳斥石原慎太郎》一文,敦促日本反省自身否认历史的行为,呈现南京大屠杀有关史实。报纸上还留下通讯地址,向全世界征集南京大屠杀有关资料。陈宪中说,广告费6万美金,“是我们自己和周围朋友一起出钱”。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张连红教授说,以邵子平为代表的联合会在海外较早地推动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专门开办刊物《日本侵华研究》,从“马吉影像”到《拉贝日记》的发现,再到反击日本右翼,联合会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万里奔走寻回“马吉影像

  联合会赠给纪念馆的“一寸盘”是1991年从原版马吉影像转录剪辑而来。这背后的曲折过程,显示出这群华人非凡的执着和能力。

  “马吉影像”到底存在不存在?中国人、日本人都十分关注。

  1946年,东京审判期间,马吉曾亲自出庭作证,陈述他目击的种种日军暴行。约翰·马吉,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担任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1937年至1938年,马吉牧师用16毫米家庭摄影机记录南京大屠杀惨状,成为铁证。1938年初,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乔治·费奇,将马吉牧师拍摄的一部分影片缝在大衣里,秘密带出南京,将侵华日军南京暴行公之于世。

  但是,影片在哪里?找不到影片,就无法驳斥日本有关人士的“鬼片”说法。

  邵子平和别人一样,只知道马吉是圣公会牧师。循着这条唯一线索,他拜访位于达拉斯的圣公会总部,去了马吉回国后的第一站:华盛顿特区圣约翰教堂,又被指引去最后一站:耶鲁大学教堂,在这里,得知马吉儿子就在纽约,和自己家仅隔两条街。邵子平惊喜不已,辗转5300公里,关键人物就在家门口。

  1991年5月,邵子平拜访大卫·马吉。二人在地下室堆放的杂物中仔细查找,竟然在四个铜盒子里发现13个小方盒,每个小方盒里盛放一小卷胶片。物证就在眼前。“马吉影像”1至12号胶片就在大卫家的地下室里。

  联合会迅速将“马吉影像”原片翻拍,把其中和南京大屠杀有关的画面收集、剪辑,制作成能够在电视台专业设备播放的“一寸盘”,时长37分05秒。1991年8月2日,联合会在纽约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马吉影像”。遗憾的是,当时国内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还很薄弱,通讯也远没有现在发达,“一寸盘”竟逐渐被淡忘。

  《拉贝日记》大白天下

  1996年12月12日,在美国纽约洲际大饭店,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用600美元租下一个厅,专门为公布《拉贝日记》举行新闻发布会。约翰·拉贝外孙女——莱因哈特夫人公布的外祖父拉贝日记,轰动世界。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邵子平与联合会成员、盖尔德·戴克、莱因哈特夫人和华裔女作家张纯如构成“人物链”,一环不可或缺,最终共同促成《拉贝日记》大白于天下。

  邵子平、张纯如如何找到并说服莱因哈特夫人?在香港《大公报》记者陈旻和德籍华人邵华的辛苦追寻下,邵子平大学同学戴克浮出水面。戴克叙述寻找《拉贝日记》的过程文件,在德国公证后,正副本分别赠送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南京拉贝故居。

  约翰·拉贝,时任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经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在安全区内设立26个难民收容所。张纯如在研究乔治·费奇的著作时,偶然发现约翰·拉贝的人道主义行动,迅速告诉邵子平。1993年,邵子平专门赶到德国寻找拉贝及其后人的线索。同时,张纯如以专业记者的调查方式,联系上莱因哈特夫人。

  莱因哈特夫人给张纯如寄来一些德文资料,因为不懂德文,张纯如把资料又寄给邵子平。邵子平看到一封信中,拉贝提到自己有一本日记。他马上打电话到柏林找莱因哈特夫人证实。但一个生活在美国的陌生人提出要看家族的隐私日记,莱因哈特夫人拒绝了。

  邵子平想起海德堡大学同学盖尔德·戴克牧师。此后的过程,在邵华、陈旻的建议下,戴克写成《找回拉贝日记》,公之于众,并进行公证。这份材料中,戴克详述如何受托于邵子平联系莱因哈特夫人。出于对同胞的信任感,莱因哈特夫人告诉戴克,1950年,外公在临终前将日记装订成9卷,作为遗产交给自己。她把这些日记托付给舅舅奥托·拉贝。在戴克的不断请求下,莱因哈特夫人去德国南方舅舅家取回日记,和戴克夫妇共同复印后,邮寄给邵子平。

  这才有了纽约的新闻发布会,《拉贝日记》由此震惊世界。

  “马吉影像”再发现

  今年初,因邵华的挖掘,“马吉影像”的一部分新拷贝在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被找到。她的加入,则是因为香港《大公报》记者陈旻。

  2017年12月,陈旻正在写作关于《拉贝日记》的报道,需要联系戴克。但戴克不通中文,自己又不懂德文,陈旻于是联系自己在德国的老朋友邵华。

  出生于南京的邵华,在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图书馆工作。“联系上戴克并不容易。”邵华坦言。戴克住在柏林,邵华住在鲁尔,两地距离500多公里。经过一年多锲而不舍的电话联系和当面采访,邵华不仅从戴克那里获得他如何劝说莱因哈特夫人的详尽过程,还拿到戴克当年与莱因哈特夫人通信信件的公证件。

  一次,陈旻向邵华提出寻找“马吉影像”。邵华开始在相关网页上搜索蛛丝马迹。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网页上一条消息引起邵华的注意,内容是:2015年11月17日,约翰·马吉的孙子马吉三世向神学院捐赠13卷罕见的电影胶片。网站页面上,还有两段节选影片。

  此消息迅速通报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今年4月27日,南京派出专家组,从耶鲁大学神学院带回“马吉影像”拷贝资料,其中有记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6种不同版本影片共计73分57秒,至少约30分钟影像未曾公开过。

  但是,联合会的“一寸盘”到底在哪里?陈旻一再联络邵子平。南京、北京、纽约,微信、电话、邮件……邵子平甚至专程回美国寻找。去年10月,好消息传来,在姜国镇家中找到“一寸盘”。专家鉴定认为,“37分钟”版本是目前已经发现的各种“马吉影像”版本中,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最为全面、最为丰富的版本之一,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史料价值。

  此时,邵子平已是新南京人。邵子平数十年对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投注心力,南京市帮邵子平落实了他最大的心愿:落户南京。身份证地址就在他幼时居住地:南京市鼓楼区观音里。

  张建军说,对于那些无偿帮助南京的好人们,南京永远感恩。讲好他们所捐赠的文物和史料的故事,是我们的使命。(王晓映 于英杰 刘 霞 唐 悦 金亦炜)

  来源: 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