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实报道致亩均损失几千元 草莓"蒙冤"果农欲哭无泪
新华报业网讯 “真是欲哭无泪啊!”昨日,接到记者的电话时,句容市白兔镇草莓协会会长纪荣喜脱口而出的是这句话,“我们镇几百户种草莓的农民,就因为前些时候一篇报道,导致草莓滞销,每亩约有500斤草莓烂在地里,价值三四千元!”
前段时间,一篇“草莓含有乙草胺残留、可能致癌”的报道一出,往日广受消费者喜爱的草莓立即变成令人望而生畏的“毒果子”。尽管日前《人民日报》刊文澄清说,4月30日,北京市食安委抽取175个草莓样本、均未检出乙草胺;江苏、湖南、陕西等地对当地草莓抽检结果均显示无乙草胺残留。但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老话依然被应验,很多人只记得那篇“揭秘”稿子,却不大了解之后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的检验结果,直接造成草莓难销。
白兔镇是省内外闻名的“草莓之乡”,种植面积达1200多亩,农民一般把草莓销售到镇江市和邻近的丹阳等地。“最近10来天,顾客一见我们的草莓,就连连摇头说不敢吃,有毒。”纪荣喜说,从4月下旬到5月上旬是草莓盛果期,往年每家每天能卖出200来斤草莓,现在只能卖出五六十斤;去年“五一”小长假每斤草莓能卖到12元,今年只有8元。最近气温比较高,草莓成熟两天后如果卖不出去,就会烂掉。“每家都有60%左右的果子已经烂掉或即将烂掉,你说农民急不急?”
“你们种草莓时用过乙草胺吗?”记者问。
“6年以前就不用乙草胺了,我们用的是丁草胺,药性比乙草胺要小很多。”纪荣喜说,退一万步说,即使以前用乙草胺时,也不可能在草莓果子里检出残留。乙草胺是除杂草用的,在草莓种植之前洒在土壤表面,抑制杂草发芽,而且一亩只用20克,用多了会伤及草莓苗的根系。这种除草剂的有效期是35—40天,此后就自动分解、代谢。而草莓从播下种子到开花,需要60天;从开花到结果可以食用,又要45天。因此,即使用的是乙草胺,100多天之后,早就分解、代谢了,绝对不会在草莓中产生残留。“何况我们用的是药性小很多的丁草胺。”
南京市溧水区傅家边红叶草莓种植合作社社员赵上富向记者证实,他们在草莓种植过程中也不用乙草胺,用的是丁草胺。“丁草胺不仅药性弱,也就是说比乙草胺更低毒,而且分解时间更短,只要15天。”
事实上,关于“毒草莓”的报道绝不仅仅只是让白兔镇农民欲哭无泪。省农委园艺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省草莓种植面积约34万亩,亩均效益高达6000元,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园艺产业。草莓生产和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结合,成为近年来不少地方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的重要方式。然而,一篇不实报道,不仅使我省几万草莓种植户遭受较大损失,省外草莓种植区的多数农户也损失很重。
南京汤山锁石村是一个生态旅游村,村里几十户人家共种植了200多亩草莓,往年草莓上市旺季,这里一到周末就挤满了自驾前来体验农家乐、采摘草莓的城里人,可是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受传言影响,今年的客流量只有往年同期的十分之一!“地头不长草,哪个用乙草胺啊!”种植户陈春早告诉记者,他们种植的品种叫红颜草莓,从日本引进,是当前市面上口感最好的草莓,种植时采用乐地膜覆盖技术,因此田垄上并不会长草,也就用不着使用除草剂乙草胺,可是那篇报道的影响太大了,来旅游采摘的人少了,南京市区的水果店要货量也少了,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地里三分之二的草莓烂掉。最近来采草莓的游客都会问一句,有没有用致癌的药物?农民只好一遍又一遍地向游客解释。“去年‘五一’小长假,我们这边采草莓的价格是每斤12块钱左右,今年有些农户也不讲多少钱一斤了,直接按筐卖,一个筐最多能装五斤草莓,只卖20来块钱。”陈春早无奈地告诉记者,往年“五一”小长假,每天能收入七八千元,今年每天却只有几百元钱。在南京市凤凰西街一家水果专卖店,店员告诉记者,这两天来买草莓的人比前段时间少了三成,店里便减少了进货量。“草莓只能保存两三天,销量不好我们就只能减少进货量。”正在选购水果的市民李红悦表示,自己平时很爱吃草莓,可是有关报道出来后,“宁可信其有,只好放弃草莓,改选其他水果了。”
省草莓协会常务副会长、省农科院园艺所赵密珍研究员说,我省草莓种植一般不用乙草胺除草,因为多数草莓种植户使用了地膜覆盖技术,既可以防止草莓触地后发生霉变,还可以抑制杂草,就用不着打除草剂了。赵密珍介绍说,现在草莓种植中使用的防病虫害的农药,都是高效低毒的,只要科学用药,不会有农残超标问题。
著名农技专家、镇江农科院原院长赵亚夫说,作为除草剂,乙草胺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使用。相比美国,我国对乙草胺规定更严,只允许在糙米、玉米、大豆、花生和油菜籽中使用,残留量限定也更低。“这次关于‘毒草莓’的报道既损害了农民利益,对消费者也不负责任,所以,很有必要澄清谣言和误解,防止以讹传讹。”
本报记者晏培娟吴琼朱新法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