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出台技改方案 全面驱动制造业迈向"扬州智造"
中国江苏网7月14日讯 随着《中国制造2025》出台,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而来。日前,我市技术改造三年行动方案——《关于更大力度实施技术改造推进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炉。“意见”提出,2015-2017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入年均增长18%以上,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投资比重达60%以上,智能化、绿色化、信息化改造投资占比将不断增加。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技术改造作为推动项目建设的重要手段,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全市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和举措,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上半年,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入523.7亿元,同比增长25.1%,总量占全部工业投资的64.5%。从重大项目看,全市重大项目中技改项目的比例不断提高,近三年占比分别为19.5%、32%和47.5%。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改投入,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两化”融合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牧羊、迈安德、扬锻、扬力、亚威、金方圆、亚普、长青农化、史福特、扬杰电子、宝胜、凯翔、宏远电子等一批企业通过持续投入,在各自业内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今年,我市全面推进实施“1532”重点技术改造工程,对全市15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实行月监控、月分析,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加强跟踪协调。同时,积极组织项目申报省重点工业投资项目、重点技改项目库,长青农化和金飞达两个项目获省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技术改造项目扶持,牧羊、亚普、宝胜、亚威、延锋江森座椅等5家企业获得省示范智能车间称号。技术改造,已成为我市企业迎难而上、加快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技术改造,具有投资省、技术新、消耗低、污染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集约利用土地等特点,因此成为地方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举措、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抓手。市经信委负责人分析说,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较多,普通制造业企业进入“微利时代”,同时企业用工成本明显上升,“一降一升”加剧了企业运营困难。但同时,由于投资要素成本相对较低,各类人才、技术引进难度降低,此时选好项目加大有效投入,项目产出期正好与经济上升期相吻合,顺应了经济运行周期,往往能抢到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先机。比如,扬力集团“十二五”期间先后实施技术升级改造项目7项,每年技术改造都投入1亿多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7亿多元,先后获得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等多项政策扶持,集团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锻压机床行业第一。恒佳自动化公司通过不断实施技术改造提升,成为国内唯一制造钣金折弯机器人的专业厂家,生产出国内首创的内嵌式钣金折弯机器人,广泛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军工、工程机械等领域,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根据“意见”,我市将大力实施“1532”技术改造工程,即全年滚动实施总投资1亿元以上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50项以上,其中: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50项以上、绿色化改造项目30项以上、工业强基改造项目20项以上。技术设备投资占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0%以上,重点骨干企业力争50%以上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认定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50项以上;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达30台/万人,培育50项机器人智能生产线示范工程,创建10个以上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
为此,未来两三年内,我市将围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基础提升、服务体系支撑等重点工作,全面提升我市制造业的智能化、绿色化、信息化水平。
大力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深化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的融合应用,重点实施“千百十行动”,推动制造智能化。开展“千企数控改造补课行动”,加快企业现有普通机械、非数控机床的数控化改造,鼓励和引导规上企业全面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为我市工业制造“3.0”补课;开展“百企智能制造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在重复规律性强、劳动强度大、用工成本高的岗位应用工业机器人,组织机器人制造和服务公司为重点企业开展专业咨询诊断,积极构建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益制造等现代制造模式,实现我市工业制造“3.X”提升;开展“十家智能车间培育行动”,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 (下转A3版)
(上接A1版)关联度高的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工程,培育10家以上运用现代传感、网络、物联、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的智能车间,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向工业制造“4.0”迈进。
大力提升工业基础能力。针对工业“四基”薄弱环节实施技术改造,重点发展特种金属和非金属功能材料、先进高分子和生物基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轴承、齿轮、半导体芯片等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以及铸造、热处理等先进基础工艺,增强工业基础能力。针对产业补链扩链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上下游产业协同联动,做大做强,向高端攀升。以发明专利、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省认定新技术新产品为重点,拓展技术改造项目源,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实施技术攻关和质量赶超,大力发展精益制造和优质制造。
大力构建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发挥江苏数控机床研究院、清华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数控中心、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扬州工业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技术带动力;积极与国内外机器人研究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现代工业设计平台、智能装备研发检测平台、3D打印服务中心、机器人技术实训室、机器人供需对接平台、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精益管理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市场拓展、供应链管理和创新服务,建设机床、电缆、新光源等行业特色B2B电子交易平台和面向行业生产要素配置及供应链管理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小微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商平台拓展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