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实施"新人才 新产业 新城市"发展战略 聚才兴城

24.09.2015  12:27

  中国江苏网9月24日讯 家兴喜事多。2015年9月19日,在距离扬州建城2500周年盛典只有10天之际,古城扬州收到了一份城庆大礼:省教育厅和市政府举行签约仪式,共同筹建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暂定名),共同支持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市职业大学发展。

  “扬州梦最重要的是大学梦。大学兴则扬州兴,大学强则扬州强。”市委书记谢正义说,纵观扬州2500年发展史,人文是我们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特质;纵观中外名城发展的普遍规律,科教是现代城市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我们要以最统一而不容争议的思想、最坚定而不能动摇的行动、最开明而不可斤斤计较的政策,聚全民之识,举全市之力,重振扬州高等教育,再创扬州辉煌。

  “兴城先兴人”。“新人才、新产业、新城市”战略的持续实施,为各类人才聚集、发展打造了一片沃土,同时也让扬州这座千年古城找到了焕发青春活力、永葆发展生机最重要和最持久的动力。

  兴城先兴人,古城扬州找准了契合城市特质的“新人才、新产业、新城市”发展战略

  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50亿元、增长10.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1.9亿元,增长13%。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的情况下,扬州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为全年实现“十二五”圆满收官打下了扎实基础。

  “这份成绩来之不易,尤其是发展增速位列全省第一方阵,这是市委、市政府从容、自信应对复杂环境挑战,聚焦聚力重大项目建设,全力以赴抓推进、抓落实、抓成效的结果,更来源于这几年我们坚持‘兴城先兴人’的发展理念,坚持‘新人才、新产业、新城市’的发展战略。”市发改委主任范天恩说,正是有了强大的人才队伍和产业基础的支撑,扬州才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实现了产业发展的加速“换挡”。

  人才是发展最宝贵的资源。2500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古城扬州数度繁荣,这不仅得益于舟楫之便、交通之利,更得益于“崇文尚德”、“重教重才”的城市精神与文化基因。无论是个园中的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还是吴道台宅第的楹联“成才未可忘忧国,有福方能坐读书”,都生动折射着扬州这座城市“以文化人、以文化城”的传统风尚。

  人才是最富流动性的资源。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吴林斌说,崇文尚德、开放包容是扬州这座有着2500年建城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质,正是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度,广揽天下英才,才有了古城历史上的数度繁荣与昌盛。比如富甲天下的“扬州盐商”,很多原来是徽商与晋商,名噪画史的“扬州八怪”多半并非生于扬州本土,他们都是仰慕这座城市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气质,而齐聚古城,在史册上留下了精彩的传奇。

  扬州中考、高考升学率一直处在全省第一方阵,但是近10多年来,留扬、回扬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一直低于录取学生的数量,人才外流标示着城市发展动力的不足。如何应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发展的大趋势,做好人才培育、招引工作,成为摆在扬州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赴市内外多次进行专题调研,为城市未来发展寻找新的“动力源泉”。

  在广陵新城,市委书记谢正义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这座城市,要大力发展契合城市特质的高新技术产业,就必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比如被誉为“改革开放窗口”的深圳,就是因为招贤纳才,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才让城市充满了活力与朝气,扬州的发展,也要像深圳那样重视人才,以人才驱动产业,以产业带动发展。

  ……

  人兴则城兴。2013年12月25日,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上,全市上下形成了一个共识:坚持“兴城先兴人”的理念,确立“新人才、新产业、新城市”发展战略,为扬州城市发展打造强有力的人才引擎。为此,我市先后出台实施了“科教合作新长征计划”、“英才培育计划”、“科技产业合作远征计划”,建设科技产业综合体,创建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和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6”创新人才招引政策,一系列的大手笔推动着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迅速向扬州聚集,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古城扬州坚持教育为本,关心教育、重视教育,一批批优秀人才在这里成长

  今年高考,古城扬州再创佳绩:高考普通类本二以上上线率达49%,高于省均13.2个百分点,全市3200多名学生录取本一高校、6400多名学生录取本二高校,19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市委书记谢正义说,名城建设,人才为纲。关注教育就是关注民生幸福,投资教育就是投资城市未来,教育既是影响着“千家万户”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城市战略工程,只有办一流的教育、出一流的人才,才能建一流的城市。

  城市发展,关键靠人;人的发展,重在教育。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抓教育放在了和抓项目同等重要的地位。每年高考前,扬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会去市区的中学看望即将走入考场的学生,为他们加油助力。今年4月23日晚,市委书记谢正义先后来到新华中学、邗江中学看望正在紧张复习、进行最后冲刺的高三学生,勉励全市高三学生要科学系统复习,注意劳逸结合,以平常心迎接高考。

  今年4月,在首届“朱自清读书节”启动仪式上,市委书记谢正义对树人学校的孩子们说:“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尊严。有什么样的城市阅读,就有什么样的城市未来。在你们身上承担着扬州的未来,承担着扬州的希望。

  殷切关怀,更有政策助力。回顾这几年,为了让孩子有学上、上好学,扬州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为了让家庭经济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孩子上得起学,全市共举办84个宏志班,3500多名寒门学子在这里完成学业。2014年,我市进一步提高“宏志班”困难学生补助标准,按困难等级普通高中提高到2000元、1700元、1500元;初中提高到1600元、1400元、1250元。同时,市委、市政府又牵头设立了“困境儿童助学专项基金”,资助近千名低保、残疾等家庭困境儿童完成学业。

  为了满足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扬州大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出了一系列举措:通过实施师德师能建设双“百千万”等培养工程,让名师走向各个学校;通过“组团办学”、“教师交流”等,有效盘活优质教育资源。如今,梅岭西区校、育才东区校、附中东区校等一座座校园拔地而起,全市形成城区东西南北都有优质教育资源布点的基本格局,扬州优质教育高位均衡的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

  ……

  既要抓基础教育,更要抓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2012年4月16日,扬州与南京邮电大学共建南邮通达学院签约仪式举行,这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引进的第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短短三年,通达就在扬州创下佳绩,高考录取分数线连年攀升,今年理科超过本二线上录取359人;毕业生供不应求,有的学生尚未毕业,\已被企业抢先预定。通达学院党委书记戴兆骏颇有感触:通达学院入驻扬子津科教园区仅仅三年,就以“三连跳”的成绩迎来了学院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

  这几年,全市通过校企合作、政企合作、跨境合作,“订单”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实用技术人才。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市职业大学、扬州技师学院等高校,通过各种合作为扬州旅游烹饪、建筑、机械等产业和行业培养与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比如,扬州技师学院与德国著名高校——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合作成立中德扬州技师培训学院,全面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建立IHK认证中心,得到了国家人社部的肯定和省人社厅的推广。

  同时,进一步办好一批特色职业院校,打造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全市现有13所技工院校,其中7所“国家级重点”。近年来,高级工班和预备技师班招生人数逐年增长,2014年底,全市技工院校在校生高级工及以上人数达8000多人,占全部在校生人数近37.3%。

  人才聚则城市兴,这几年一系列招引人才的措施与政策接连推出,让古城扬州英才聚集、群贤毕至

  王彬,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博士,先后在西雅图、硅谷等多家高科技公司任职。2010年回到家乡仪征创办扬州稻源微电子有限公司,致力于开发国产超高频RFID电子标签芯片,并先后获江苏省“双创计划”和市“绿扬金凤计划”资助。公司先后引进清华大学博士杨作兴、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孔维新等一批高层次人才,投入研发资金2400多万元,研发新产品9款,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722万元。目前,公司已建成扬州市院士工作站,累计申请专利34项,“物联网超高频RFID电子标签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2015年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支持。在王彬的影响带动下,一批物联网和软件信息类企业在仪征落户。

  王彬博士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一名高层次人才落户,带动一个大项目落户,带活一个大产业发展”的人才战略。

  人才是城市发展与产业转型的“第一要素”和“第一动力”。这几年,扬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兴城先兴人”,以人才为突破口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以人才的集聚来增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活力,推出了一个个精彩的招贤大手笔:

  先后制定出台了《扬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扬州市人才发展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意见,至2014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65.0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2%。

  不断加大人才工作投入,从2010年起,市财政设立4000万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推动各县(市、区)按不低于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的标准,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等。

  2010年,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绿扬金凤计划”,给予创业领军人才100万-300万元资助资金、创新领军人才50万-150万元资助资金;对到我市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优秀博士人才,分别给予6万元(企业单位)和3万元(事业单位)的资金资助。5年来,经过评审和考察,共有718名人才(团队)获得了财政资助,共吸引近2000名海内外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团队)、优秀博士人才入驻扬州,市县两级财政兑现奖励资金2.94亿元。

  2009年开始,我市连续多年组织实施“科技创新产业合作”系列推介活动,在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宣传推介扬州人才发展环境,在浙江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著名高校,举办高层次人才及产业发展紧缺人才招聘会、优秀博士人才恳谈会,定期举办“院士扬州行”、“海外留学人员扬州行”等活动,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扬。

  2012年,市委、市政府推出“科教合作新长征计划”,像招商引资一样招院引所、招才引智。几年来,“科教合作新长征”的足迹遍布了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哈尔滨、南京、杭州等科教资源比较密集的城市,与中科院及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等国内排名前十的理工高校,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三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2013年底建立出台“6+1”人才政策体系,包括《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办法》、《扬州市区引进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办法》、《扬州英才培育计划》等,不仅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金融等各方面开启“绿色通道”,而且对他们进行定期的专项培训提升。2014年推出科技产业合作远征计划。

  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来扬创新、创业。近年来,我市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目前有48名“千人计划”专家落户扬州创业创新,先后有245名引进人才、12个人才团队、271名博士入选省“双创计划”,入选人数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共获省级以上各类人才计划资助达3亿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本地院校毕业生留扬、外地院校扬州籍毕业生返乡率越来越高。市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办公室负责人陈道明说:过去大学生毕业后喜欢往外跑,而从2013年开始,就业形势出现了拐点,留扬回扬就业大学生超过扬州籍毕业生数量。

  “新人才、新产业、新城市”的发展战略,让古城扬州在发展中拥有了更足的底气、更大的“源动力

  王飞,伯克生物创始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001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分子及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2003年被聘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眼科研究所副研究员,拥有两项美国专利及国际专利。2010年,他在扬州创立了江苏伯克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扬州首家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E板市场”挂牌的企业。生物医药产业也成为扬州高新区新的增长点。

  一个人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拉动一方经济。王飞博士扎根扬州创业的故事,仅仅是古城坚持“兴城先兴人”的理念,以人才撬动产业发展的鲜活例证之一。

  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扬州),一个厅市共建的产业创新园区,短短数年,吸引300多家软件信息类企业落户,拥有3万多坐席,为华东之最,实现了从“1.0版本”到“2.0版本”再到“3.0版本”的华丽嬗变。而今,基地正释放着人才集聚磁场效应,依托春晖杯网洽会、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平台,已经集聚了近2万人才就业创业,其中有50多名海归博士、10多名“千人计划”专家,先后培育孵化出金泉网、仕德伟科技等大批本土成长型企业,他们或已上市或列入IPO后备,成为扬州产业发展的后起之秀。

  扬州睿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医学信息与用户智能匹配系统研发的科技型企业,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创业团队,打造出了国内首个“医药百度”资讯聚合平台,吸纳了近10万医学界精英用户,其开发的医学信息系统获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

  实施创新驱动,核心在人才,关键在机制。一座城市的创新创业环境,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强力撬动。呼应国家和省政策,扬州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办法》、《市政府采购优先购置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和软件产品的操作规程》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意见。

  为了集聚创新人才,发展“办公室、实验室、工作室”“三室”经济,扬州围绕汽车、机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基本产业、五大千亿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推进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到今年年底,全市科技产业综合体将建成3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政府主导投资的达50%以上,产业用房面积5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比50%以上。

  资金,往往是创新最缺的要素。为了让人才留得住、干得好,扬州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打造满足创新链需求、投贷结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市金融办相关人士介绍,这几年,全市设立了市级天使投资引导资金,并启动了扬州市天使投资联盟筹建工作,引导创投机构投资初创期、种子期企业和创新创业项目,涌现出扬州创投、扬州高投、江苏嘉华等为代表的专业创投机构18家,管理基金规模达26.29亿元。成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面向广大小微企业开展“苏科贷”、“扬科贷”、风险补偿池、“新三板”辅导等科技金融服务,累计为企业争取科技贷款超10亿元。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对创新资源的集聚力、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通过实施‘新人才、新产业、新城市’发展战略,扬州的产业发展拥有了更足的底气、更大的‘源动力’。”市经信委主任尤在晶说。“十三五”期间,扬州全力打造扬子津科教园、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和扬州农业科技园三大创新基地,通过宜创、宜业、宜居的环境建设,进一步培育创新人才、转化创新成果、孵化创新产业,为扬州城市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