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实战化引领夯实服务群众根基
中国江苏网8月24日讯 加大“一所三站点”建设力度,巩固“8+1”典型培育成果,深入推进司法所、县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司法行政专职社会工作者队伍等一批试点项目建设……
“今年以来,扬州司法行政系统按照全省县(市、区)司法局实战化暨基层基础建设会议精神,坚持民意导向、问题导向,立足改革,着眼创新,全力构建‘四个全覆盖’工作体系,确保服务群众实战化建设在基层落地生根。”扬州市司法局局长阚肖虹介绍道,按照“不变体制变机制”的原则,加强实战平台、实战机制、实战路径的探索研究,以提升履职能力推动司法行政机关服务模式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基层基础工作的大跨越。
理顺体制
基层司法行政队伍兵强马壮
“全市司法所实有政法专编人员23名,编制落实率达92%,比收编前增加32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2015年底编制落实率超90%的目标,收编后司法所硬件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达52万元。”仪征市司法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推进县级司法局、乡镇(街道)司法所、村(居)司法行政服务站建设与管理、工作力量、评价考核一体化建设,扬州市司法局专门出台《关于加强全市县(市、区)司法局实战化暨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司法所管理办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目标考核细则》等。发挥县级司法局在基层实战化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优化发展直接面向群众的工作模式,推动县(市、区)司法局把主要精力、人力、财力用于直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服务。
目前,扬州全市6个县(市、区)共75个司法所管理体制全部调整到位,形成了宝应县柳堡司法所、高邮市汤庄司法所、邗江区甘泉司法所、广陵区沙头司法所等一批功能设施齐备、人员配备充足、工作机制规范、工作实效突出的基层所。
推进司法行政队伍“三化”建设。制定《队伍建设“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三年规划》,推动司法行政专职社工工作者队伍建设,县、乡、村三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共配备专职调解员1512人,全市从事社区矫正执法的政法专编干警125人,聘用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191人,其中20人获三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资格。
拓展网络
公共服务触角延伸到家
江都区建成公证服务、法律援助、矛盾调解“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体化建设12348协调指挥中心;新建看守所法律援助站、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建成镇和社团法律援助站19家,13个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成率100%;城区29个社区律师工作室和329个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全覆盖,村村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壮大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形成农村一小时、城区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
目前,在江都区,让群众需要法律服务时“找得到、请得起、信得过”已成司法行政人的“名片”。
今年以来,扬州市司法局着力构建四级一延伸网络,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工建设,县级中心全部实现实体化运作,乡镇中心建成率达93%,研发第二批公共法律服务产品12个,对部分优质产品实现政府购买。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实现“全覆盖”,所有村(社区)均配备1名法律顾问,定期驻点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并在较大的村(社区),通过社会管理网格实现司法站服务功能向村民小组和居民楼栋的延伸。巩固拓展该市“7+X”专业性人民调解模式,开展“四有、四落实、四统一”建设达标活动,为群众提供医患、道路交通、劳资、消费等领域矛盾纠纷化解专业服务。
完善机制
实战化服务赢得群众口碑
“多亏宝应县司法局帮我核对相关信息,才使我宅基地分配问题得到解决。”廖徐村渔民徐肖平欣喜地说。
宝应县渔民上岸安置工程项目占地25亩,一期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总投入2000万元。为摸准渔民对安置工作的要求,化解矛盾纠纷,推动政策落地,7月上旬,宝应县司法局分两批组织律师、公证、人民调解、司法鉴定等相关人员进行走访排查,并通过“12348”中心、电话、短信告知等方式,方便渔民了解相关安置政策,使300多户渔民达成了安置共识。
这是扬州市司法局有效整合法治宣传、法律服务、各类志愿者等资源力量,提高服务群众实战能力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扬州市司法局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革新勤务模式。完善整体联动机制。整合系统各条线法律服务资源,通过12348公共服务平台,在线受理群众相关服务需求,为其提供公证、法律援助等服务。今年上半年,全市12348平台热线电话共接听群众来电3566人次,办理法律服务事项1603项。完善社情民意收集机制。依托两级“12348”平台成立专(兼)职研判委员会,对平台和各条线收集的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办理对策。12348公共服务平台对公共服务需求受理、处置、办理等工作的响应时间、处理周期作出明确规定,确保分流交办事项“案结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