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所高校掌门人聚焦高等教育发展新课题新挑战
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如何改革高校评价体系、防止“趋同化”?如何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8日,应邀参加在宁举行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座谈会(江苏)的南大、东大、南师大等10所高校负责人实话实说。
核心价值,
一流大学的精神支柱
“如何进一步缩短我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实现从‘形似’到‘神似’的转变?”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庆葆一开始发言就抛出一个大大的问号。
朱庆葆研究了若干世界一流大学“成长经历”,他认为大学和国家关系的良性互动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大学离不开国家支持特别是经费的支持,政府也不能过多地干预大学自身事务特别是学术事务。政府宏观管理,办学权属于大学,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是处理大学和政府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
“弘扬大学精神、凝炼核心价值是一流大学建设的精神支柱。”朱庆葆认为,大学精神是建设一流大学的灵魂,在保障高水平办学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当前我国一些大学,由于受到“官本位”“市场化”等思想观念的负面影响,大学精神出现弱化,主要表现在:大学作为教学和学术独立中心的地位没有得到确立;大学办学缺乏鲜明个性和独到的理念,办学“趋同化”、目标功利化问题突出;大学教师的学术品位下降,学术失范、学术腐败现象严重等。因此,我国一流大学建设一定要在培育大学精神、涵养大学文化上用心思、下功夫。
“关键自主权”,
大学深化改革的前提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国际知名度要比国内高,在国内知名度和认可度要比省内高,在行业认可度比教育界高。“如此尴尬的现实,一方面体现了学校长期坚持特色发展、服务社会和国家需求及面向世界办学的显著成绩,另一方面也折射了学校面临的困惑。”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教授坦言。
曾任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的胡刚对比鲜明地说,中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即西医西药学有着根本差异,注定中医药学发展难与现行的SCI论文、ESI学科等评价指标衔接。这些评估体系貌似公平,却让中医药院校在各类资源的获得中尝尽了极不公平的苦头,严重限制了中医药学科的生存与发展。胡刚呼吁,实行高校分类建设,分类考核,切实把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纳入高水平大学建设体系中。
“大学关键自主权缺乏严重影响特色发展和卓越发展。”胡刚感言,许多行政权力下放了,而涉及到大学自主办学、特色办学的关键自主权,如专业设置、学位点与研究生招生规模、人员编制与聘用、职称评聘等,却鲜有下放。“而这些才是涉及到学校深化改革、学校发展的根本自主权。”
“公平待遇”,
让大学发展站上同一起跑线
与“985”高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不同,创建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是省属高校的目标定位,但也面临诸多现实困扰,很期盼“待遇公平”。
“首先是在基本办学条件上与部属高校不相同。”东南大学原副校长、南京师范大学校长胡敏强直言,省属高校生均拨款明显低于部属高校,部属高校每年都有一大笔专项修缮基金,而省属高校却没有。以南师大为例,经历大扩招、新校区建设,学校累积了巨额基建债务,10多年过去了,大量教学楼、教学设施需要维修,却苦于没有维修经费,正常的教学科研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竞争性项目申报中与部属高校不对等。”胡敏强解释说,不对等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家政策的差异性指标限制,如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一所部属高校就能申报2-3个项目,而江苏省所有省属高校才能申报2项,对省属高校严重不公平。另一种是地方政策的差异性指标限制。如国家级的“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人才项目,对部属高校是开放申报,对省属高校虽然理论上没有指标限制,但省里在申报审核时会拿掉一批,造成了事实上的指标限制和省级层面的不公平竞争。此外,部属高校教师出访很少受到限制,而省属高校则受到省里相关政策的严格管控,影响了国际合作交流与吸引人才。
作为高职院校的唯一代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孙爱武在座谈会上“晒”出了高职院校的别样烦恼。“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在国家政策层面缺乏有效统筹,导致职业教育领域内出台的制度与就业用人制度缺少有效衔接,因为学历证书的局限而让高职毕业生失去了不少公平的就业机会,一方面国家迫切需要现代职业教育,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又在用工、定级、职称等方面面临政策性歧视。”孙爱武说,现行的 “先本科批次,再专科批次”的招生录取制度,客观上贬低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孙爱武告诉记者,高职学生91%是所在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52%是农民和农民工子女,因此高职教育也被称做“兜底教育”,是提高全民族基本素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教育。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坚决消除政策性歧视。
本报记者 蒋廷玉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