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最新基础数据发布——增速放缓 影响加深

28.07.2015  00:02

  最新一期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人数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互联网对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农村网民增速高于城市、移动商务应用用户规模快速增长,成为目前互联网发展的亮点。此外,在加速农业、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转型升级,以及发展个性化应用和民生服务等,互联网的优势正在逐步显现——

  “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总数新增1894万人,手机网民增加3679万人,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提升3.1个百分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上周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用大量基础数据对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也为“互联网+”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农村市场大有可为

  “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从基于信息获取和沟通娱乐需求的个性化应用,发展到与医疗、教育、交通等深度融合的民生服务。互联网还在加速农业、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转型升级,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冰告诉《经济日报》记者。

  截至2015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底仅提升0.9个百分点,整体网民规模增速继续放缓。但在新增网民的1894万人中,农村网民占48.0%,比整体网民中农村人口的占比高出20个百分点。“这表明,农村网民增速高于城市,未来几年内,手机上网依然是带动农村地区网民增长的主要动力。”刘冰表示。

  农村地区“触网”速度的提升,基础是网民使用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成本不断降低。近年来,各大互联网厂商和传统家电企业纷纷进入手机市场,促使智能手机价格持续走低,提升消费者的购买力。同时,政府加大对于移动上网的扶持,通过督促运营商降低上网资费,提升网络覆盖能力等措施优化网民上网环境,降低了手机上网门槛。

  不过,“数字鸿沟”在城乡间依然存在。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64.2%、30.1%,相差34.1个百分点,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刘冰看来,未来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将由政府与互联网企业共同带动。“政府方面,应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策扶持,提升农村人口对于互联网的认知及使用。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鼓励输出地资源对接输入地市场带动返乡创业。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工可以发挥既熟悉输入地市场又熟悉输出地资源的优势,借力‘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商业,实现输出地产品与输入地市场的对接,进而带动农村地区互联网的发展。企业方面,需要针对农村地区特性提供更贴近农村地区需求的应用,提升农村人口使用互联网的意愿。”

  商务应用带动转型

  移动端即时、便捷的特性,更好地契合了网民的商务类消费需求。伴随手机网民的快速增长,2015年上半年,手机支付、手机网购、手机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分别达到2.76亿、2.7亿和1.68亿,半年度增长率分别为26.9%、14.5%和25%,移动商务类应用成为拉动信息消费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拿手机旅行预订为例,正呈现出全产业链拓展的态势。”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分析师陈晶晶看来,这种态势正帮助更多传统企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比如,景区门票已经成为在线旅行预订企业较为成熟的产品业务。除此之外,它们还在拓展汽车票业务,满足用户中短途出行方式多样化选择需求。从而构建和完善在线旅行预订一站式服务体系,进行全产业链布局。这都为传统企业的进入提供了机会。

  从更广泛意义上的消费互联网来看,商务应用对传统企业的提升还不仅体现在渠道变革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3.74亿,较2014年底增加1249万人。网络购物市场逐步发展成熟,电商平台和网络卖家开始试图通过技术的发展来推动创新变革,提升用户的消费体验。“随着3D打印、无人机送货、虚拟试衣等技术的研发和完善,在提升体验的同时,更有助于推动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平台展示等运营模式的变革创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分析师谭淑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