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优势缩水带来压力 服务外包不能走低端路

09.10.2015  12:10

  南京市商务局8日发布数据,1-8月,南京服务外包执行额同比增长22%。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该市同期出口总量仍低于去年同期。

  出口不景气,服务外包成为难得的亮点。不过,记者调查发现,服务外包行业正发生深刻变化,由于成本优势缩水,本土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朋友圈中至少20家企业没了

  今年前8个月,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增长10.3%,占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份额近三成。而江苏又是中国服务外包重镇。去年全省服务外包执行额达175亿美金,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服务外包企业达8567家,从业人员达104万。省商务厅副厅长笪家祥表示,服务外包成为江苏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的主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5年,南京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年均增幅逾25%,今年上半年,全市服务外包执行额73.4亿美元,居全国城市第一。南京外包企业多达3000至5000家,其中,纳入统计的就有2000多家。

  互联网+重塑各行各业,服务外包遭遇深刻变革,加上近几年全球有10万亿美元服务外包订单到期需重签,外包行业竞争加剧。去年下半年以来,南京服务外包保持总体快速增长的同时,一批软件外包企业倒闭,行业洗牌加速。

  南京服务外包中,软件外包占业务总量七成多。得益于华为、中兴、东软、亚信等龙头企业带动,这座城市曾繁衍出数千家软件外包企业,其中一半为百人规模的小微企业——它们,正面临生存困境。

  “发包方价格每年下降10%,人力成本每年至少增加10%,加上汇率变动,摊薄企业利润,小企业日子难过啊!”南京瀚和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杭李中说,“我的朋友圈中,至少有20家软件外包企业散伙了!”南京富士通南大软件公司副总经理潘金贵透露,今年公司业务首次下降,预计比去年减少10%。

  公司今年员工离职率超过三成,是往年3倍多,几位部门负责人都跳槽到互联网行业。这令潘金贵忧心忡忡。干软件外包,本科生薪酬6000元,只是互联网企业一半。软件外包行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人才大量流失制约行业发展。

  “中国外包产业,正处于非常关键的节点。”法国凯捷集团大中华区副总裁王晓良认为,服务外包业困境的集中表现是人才供应持续下降。

  但从更大的背景看,就人力成本而言,作为全球服务外包大国,印度及中国均已失去竞争优势。在服务外包行业,人力成本占总成本七成多。过去5年,我国服务外包行业人力成本每年递增10%—15%。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在内,人力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正对服务外包大国产生巨大冲击。

  像踩缝纫机那样敲键盘走不远

  “我们没能进入核心环节,话语权、议价权不够,才会出现眼前的经营困难。”亚信南京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冯先宏提醒业界,服务外包不能走货物出口老路,不能像踩缝纫机那样敲键盘,那是注定走不远的。

  今年6月,亚信的产品在Telenor(总部位于挪威的国际通讯运营商)丹麦上线,这是中国软件公司首次提供全球分布式软件服务。亚信能在众多国际软件巨头中胜出,进入欧盟通讯核心服务市场,并在4年赢得9个国家的市场,其中包括软件大国印度数千万美元的订单,不是因为成本优势,而是基于亚信在国内商业实践经验。他直言,中国软件要影响世界,不是因为省钱,而是因为能帮助客户抢先一步开创行业新境界。服务贸易不可能像“中国制造”一样,通过低成本复制成功。

  南京瀚和只有300人规模,前几年业务量年均增长一倍,今年增幅下降,仍有70%的增速。瀚和正从单纯的软件外包商转向专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并开始涉足互联网营销业务。公司副总经理杭李中说,没有核心的东西走不长远。

  不当雇员向跨国巨头卖研发成果

  服务外包业务中,知识流程外包增势迅猛,其中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更被视为争夺焦点。据测算,全球一年生物医药研发外包规模达上万亿美元,接包主战场已出现从印度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未来5-10年,国内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将以年均50%的增幅快速发展。

  在全球人工基因合成研发外包市场,南京金斯瑞独揽四成份额,业务量年均增幅逾30%。金斯瑞九成业务来自欧美,主要客户为全球大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

  南京药石药物,建立包含有1.5万个分子片段的产品库,罗氏、诺华等全球药企巨头前来购买,订单应接不暇,今年销售超过1.2亿元。

  金斯瑞、药石药物能在全球生物技术外包领域高歌猛进,用药石药物首席运营官吴希罕的话,是“抓住了新药研发的关键问题”。这些外包企业价格不便宜,对比同类企业还有点小贵。

  药石药物抓住的“关键问题”,说白了,就是创新新药研发发包模式,摆脱在国际合作“研发雇员”的定位。药石药物的分子片段库,囊括全球现有药物的化学合成分子,并根据全球新药研发趋势,改良提升3000多个分子片段,国外药企改变“先下单,再研发”的传统外包模式,直接向药石药物购买研发成果。

  “拼成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吴希罕说,在制药领域,外包的趋势是直接研发新药物,由大药企购买,后者凭借雄厚的资本和丰富的经验,进行开发和临床实验,最终把新药推上市。国外已出现这类创新型生物技术公司,这是中国未来的路。(颜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