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归大海 情留人间 南通昨举行第十一次海葬活动

03.04.2015  12:38

      海浪轻抚船舷,哀乐在海风中低回,43位故人的骨灰伴着鲜花顺着船舷外的漏斗缓缓撒入大海。昨天10时30分,由市民政局组织的第十一次海葬活动在江海交界处长兴岛与横沙岛间的双窑烟水域举行。逝者家属默默拭泪,深深鞠躬。海在,魂在!骨灰融大海,情意留人间。

      在骨灰撒海前,市民政局、殡葬协会等活动组织单位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向先人告别仪式,敬献花篮,默哀,鞠躬。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吴雪松致辞时说:“祝愿你们的亲人在大海怀抱中诗意地栖居……”

      68岁的任夕政是越江中学的退休教师,他和妻子及姐姐、姐夫带着父亲的骨灰来参加海葬。任夕政的父母原来都是上海国棉二十九厂的职工,他们生前都明确表示去世后不留骨灰,“对他们来说,海葬是最好的方式”。1991年任夕政的母亲去世,3年后,他带着母亲的骨灰参加了上海组织的海葬。“如今,父亲也去世了,民政局工作人员说,因为父亲户口在上海,无法领取南通的殡葬补贴。但我们不是为了拿补贴,而是要完成父亲的遗愿。”

      在船上,任夕政巧遇了中学同学王坚布。王坚布的父亲于去年年底去世,他们兄弟三人遵照父亲遗愿为其海葬。“父亲十分开明,要求一切从简。”王坚布介绍,他父亲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是解放后南通港务局首任局长,老人提倡移风易俗,要求不开追悼会,当天去世、当天火化。“妈妈一直让我们打听海葬的事,一看到民政局的海葬活动通知,我们就报名了。说来也巧,海葬的这片水域,我父亲当年曾在这一带战斗过,也算是魂归故里了。”

      上海飞思海葬服务部的负责人李斌介绍,上海从1991年开始组织海葬活动,随着人们丧葬观念的转变,海葬人数每年递增,去年一年组织海葬50多次,3000多位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除了上海本地市民,还有苏州、无锡、常州等周边地区的居民参与海葬活动。

      吴雪松介绍,海葬有利于节约土地,有利于移风易俗。自1996年以来,我市已经组织了6次江葬和11次海葬,1000多名逝者魂归大江、大海。民政部门在南通公墓内设立了海葬纪念碑,纪念碑上已刻上了100多个名字。从2013年起,我市每年都会组织一次海葬活动,逝者是市区户籍的,免收有关费用,并可得到每具骨灰1000元的海葬补贴。吴雪松说:“参加海葬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这次参加海葬活动的43位故人中,有11人来自县区,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种绿色文明的丧葬方式。”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