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患者选择大医院就诊 社区医院缘何叫好不叫座
中国江苏网12月10日讯 近日,气温骤降,突然而至的零下低温,让许多人“中招”生病。昨日,笔者从市区几家大医院了解到,这几天因为感冒发烧去医院就诊的病人猛增,尤其是儿科诊室,很难挂到专家号。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老百姓心中的痛。从2006年2月起,卫生部在全国推行社区医院转诊制,“大病进医院,小病找社区”成为政府力推的缓解“看病难”的重要手段之一。按照设想,居民在社区就可以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可经过多年发展,我市除几家大医院、药厂直属的社区医院运行得还算不错外,社区医院鲜有人问津,无论大病小病,60%以上的居民还是选择去三级医院就诊。而另一边,社区医院也有自己的苦衷,设备条件差,好医生留不住,病人也不多,归根到底是缺钱。为何医疗体制改革喊了多年,老百姓仍享受不到或不愿享受家门口的便利呢?社区医院普遍面临的资金问题难解决,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又如何能到位呢?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格局能否给社区医院带来一缕曙光呢?
老百姓
家门口的便利却不买账
昨日上午,笔者在市第一人民医院输液大厅看到,这里密密麻麻坐着近百名患者,以中老年人和儿童居多。一位中年妇女告诉笔者,她是从赣榆坐车过来的,“以前我也在社区医院打过针,可那儿的医生水平实在有问题,把抗生素与一种中成药掺在一个盐水瓶里打,我挂了几分钟就喘不过气,差点晕倒,护士打针水平也不行。还不如来大医院呢,医务人员水平高,看病踏实。”旁边一位大爷插话说:“可不是,我们那边的社区医院还有时间限制,下午6点以后就关门了,即使开药也有很多药拿不到。我们那些老邻居生病都到大医院看,实在行动不方便的才去社区医院。”
在市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输液大厅,笔者看到也是人满为患。随机采访了部分患者,发现因为感冒发烧来输液的为数不少。明明是小病,为何不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看呢?受访患者给出了各种理由,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社区医院“医生水平低”、“医疗设备陈旧不全”、“医疗服务项目有限”、“药品品种有限”以及“医生乱开药增收”等等。
而据市卫生部门以前做过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8%左右的老百姓表示,愿意到社区医院看感冒等小病。然而,实际求医行动与最初意愿却形成了鲜明对比。笔者又走访了东区几家社区医院,发现除新东社区、新城社区医院患者较多外,在社区医院就诊的病人均不超过10位,有的社区医院才一两个病人。可见,在一些老百姓心中,社区医院的确遭遇了“信任危机”。
管理人员
社区医院也有很多无奈
那么,社区医院究竟如何,它能为百姓提供哪些方便,又存在哪些问题呢?在新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楼,经过热闹的预防接种大厅,笔者见到了该中心主任李如标。
新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03年开设门诊以来,为新东街道8.6万居民提供了医疗服务。“1至10月份,我们的门诊接诊量同比增长72.61%,收入增长46.95%。”李如标介绍,今年,中心的接诊量出现明显上升,缘于他们推行的“专家定期出诊制度”。由于是市第一人民医院直属单位,经与院方领导商量后,该服务中心邀请了11名主任医师定期出诊,涵盖了神经内科、烧伤整形科、中医科、皮肤科、心内科、肛肠科等多个领域。“此举极大拉动了我们的就医量。”李如标称,而在这之前,即使该服务中心的职工全部为一院正式在编人员及拥有中高级职称,周边居民还是有些不信任社区医生的水平。
“按照国家规定,我们提供的医疗服务要涵盖全科,但现在比如妇产科的工作,我们就开展得不是很好,唯一的妇科医生休产假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诊疗设备也没有。”李如标说,因为缺乏设备与人才,就无法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项目。
在巨龙路某社区医院,笔者看到柜台上展示了许多药品。笔者随意询问了治疗心衰的达利全、降压的依姆多和抗凝的波力维,社区医生回答:“没有,这个得去大医院开。”“本部的很多药我们也是没有的,其他社区医院的药品价格可能相对便宜一点,我们的药是和本部同样的价格。”隶属于中医院的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斌表示,老百姓对社区医院的看法确实是存在的,但社区医院也有他们的苦衷。
“我们在承担为社区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按照2013年的规定还要向社区居民提供11类43项的公共卫生服务。但到目前为止,院方只拨款给我们80万。”李如标无奈地说,这些钱除维持服务中心正常运转外,已所剩无几,就别提高薪引进人才、购买先进设备这些了。据了解,目前在市区运行较好的是8家政府公办、3家医院直属及1家药厂开设的社区医院,但能做到每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一次免费体检,诸如此类的公共卫生服务恐怕还寥寥无几。
“缺钱是最大的问题,做公共卫生服务这块亏损得很厉害。”王斌说,有些民营的社区医院设备条件较差,病人本来就不多;再加上医生工资待遇差,好点的医生又留不住,病人就更不愿意去了;病人越少,社区医生收入就越少;收入越少,就会想方设法乱开药增加收入;乱开药越多,病人就越不敢去……如此一来,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专家
搬掉“三座山”能否飞更高
其实,早在2007年,为了发展社区医院,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市就已经在尝试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做法,今年,市卫生局专门为此下发了一个文件。“所谓分级诊疗制度,就是看病要分级对待,常见病或者小病,患者需要先到社区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就诊;如是大病,再由社区医院转诊到大医院;病情稳定后再转回社区,由社区医生进行回访和追踪。这种就医模式,有望打破大医院饱受诟病的‘看病难、住院难’现状。”市卫生局基妇处处长朱恒介绍,这种模式推行的预期结果很好,但若要顺利实施,仍需社区医院自身“强筋健骨”和政府加一把力。
“首先是人才的制约问题。”朱恒认为,人才和服务是制约社区医院发展的最关键问题。“现在国家希望推行社区首诊制、双向转诊制,前提是社区的医疗水平可以让人放心。因为医生水平的参差不齐,百姓对社区不放心,医保机构对社区也不放心。”所以,社区医院要想办法解决医生的待遇和职称晋升问题,并且要改善社区医院的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环境。有的地区对社区医院限制得太死,“不能做”的事情太多,这样条条框框把社区医院限制死就很难搞好,百姓更不会到社区医院去。
之前,市卫生部门曾做过调查,三级医院门诊量的50%以上都是小毛病,患者完全可以到社区看,居民50%以上常见病和慢性病都可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这项医改若得以推行,还要扭转老百姓的就医观念,其实,这几年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社区医院从人才建设和物质条件等软硬件建设方面都有很大改进,社区医院全科医疗队伍的建设近几年也提高了很多,包括大医院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定点定时坐诊,像我们卫生服务中心每周都有中医院的省名中医专家到社区来坐诊。”王斌说。
“当然,在必要的时候可能还得政府运用医保报销的杠杆来调节一下。”朱恒介绍,中国的医改学习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模式,在英美等国家,患者到大医院就诊是不接受的,必须有社区医院开的转诊单。北京的医管局规定,三甲医院的门诊量以每年10%的速度往下压,把患者分散到社区去。目前,按照每3至5万人设立一个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我市每个街道、乡镇都建立了卫生服务中心,建立15分钟健康圈。若政府在基层首诊这一块有强制措施,可能社区医院会发展得更快一些。 (王文 罗时宝 江荣 耿海军)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