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思考④ 突出因地制宜,创造发展特色

25.03.2018  08:02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提质增效、创造地方发展特色,越发成为区域建设的核心目标。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各地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实际,研究确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主攻方向和关键举措,努力走出符合自身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找准产业优势,推动经济转型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各地产业基础、环境条件不同,哪些产业要重点培育、哪些产业要逐步退出、哪些产业要改造提升,各地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是什么,又该怎样集聚高端要素……考验着地方推动转型、优化自身特色的发展思路。

  在泰州市海陵区,新能源项目接替纳税额曾占工业税收四分之三的石化产业,一跃成为海陵的“新标识”。“伴随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过去依托传统工业发展建立的地方特色正逐渐消退。”海陵区委书记陈翔介绍,今年海陵根据新能源产业要素集聚的最新情况,提出构建“1+3+N”产业体系。通过新能源一业牵引,新材料、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三项关联产业为主导,走出一条以高科技集群发展为导向的新路。

  “实现高质量发展,各地只采用一个模子、单一思维推动两化融合,是远远不够的。”省社科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春龙指出,深化特色发展,各地要找准自身优势基础,以系统化思维促使各种发展要素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合理分工与布局,以适应转型的需要。像工业制造业,如果苏北不利用自身传统工业基础,朝精细化方向加速转变,在领域细分中抢抓关键技术的话语权;苏南不发挥在高端技术研发上的优势,向更高效、环保的方向迈进,那么即便各地机械地实现动能转换,也难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比较优势。

  在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吕永刚看来,不论是“1+3”重点功能区战略、城乡空间特色战略规划,还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思路,都为进一步塑造地方产业特色、推进统一部署提供整体构架。通过共商共建战略平台,大家更加明确自身的优势,在选定特色产业、聚拢高端要素、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两化融合时,避免做无谓的竞争。

  抢占适宜在本土发展的新兴产业市场,也是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重要路径。“进一步开阔眼界、抢占新兴市场,就能把高质量发展的先机攥在手里。在别人没‘入场’的时候,我们先做好了,及早培育创新品牌,特色产业发展势必应运而生。”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郑江淮表示。

  村庄分类治理,助力乡村振兴

  突出因地制宜、创造发展特色,同样体现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村怎么规划,能否根据自身发展要素的集聚情况,拿出‘定制化’发展思路并融入发展大潮,直接影响到乡村最终能否实现振兴。”张春龙说。

  阜宁县下辖341个行政村,自然村庄多达2102个。阜宁县委书记顾云岭告诉记者,在逐村摸查潜在优势与各自短板后,县里根据各村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基础配套等情况,分三类推进全域制改造:一是逐步整体退出。对房屋破败、空心化严重、配套不全的村庄,严禁原址重建,引导住户进城入镇或到集中居住点安家;二是提档升级现有村庄。对交通便利、多数农房质量较好、居住相对集中的,进行提档升级,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居住环境;三是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对有产业基础、生态底色、文化传承的村居和新建的集中居住点,按省特色田园乡村标准进行建设。

  破除制约特色发展的阻碍,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必修课。“农业的弱质产业性质、城镇化对农村人力资本的虹吸效应、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农村文化传统的式微,都是影响乡村特色发展的关键问题。”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徐琴指出,破解这些难点,关键在于分类指导、一地一策,甚至一村一策。对需拆除的村庄,拆除后要妥善利用土地,退居复垦还田或退居复垦还林;对要精心修复的村庄,应注意引入专业人才,建立相应的市场化或社会化机制,并提供政策支持,既保存传统乡村风貌,又改善农民居住品质。

  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创造发展特色,集零散发力为整体合力,省农委正在统筹规划寻求突破。省农委发展计划处处长邹芳刚介绍说,全省既要“摸清底子”“找准定位”,又要“谋划路子”。开展省内农业发展资源与比较优势研究,形成全省农业资源一张图,明确农业区域发展定位,坚持优势互补,推动各地差异化协同发展;培育地方特色产业,打造乡村知名品牌,让乡村特色元素融入高质量发展。

  增添人文色彩,彰显城市魅力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因地制宜、创造发展特色,注重提升城市魅力的同时,提出个性化服务和治理方案,对于推进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

  泰州市市长史立军表示,推动城市特色发展、转型升级,泰州围绕拥有“最强大脑”,补强综合服务功能、创新平台载体等方面短板,加快建设国际创新活力区、深化大院大所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批智慧核、创新链、人才群,让城市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更充沛;围绕展现“最靓颜值”,补强空间布局、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等方面短板,凸显泰州的区位优势、“一体两翼”的空间格局、千年文脉的历史传承、水城水乡的自然风貌,让城市结构更合理、环境更优美;围绕洋溢“最美笑容”,补强综合交通、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方面短板,让城市生活更便利。

  如何建设特色城区?南京市玄武区区委书记徐曙海介绍,当地打好黑臭水体治污攻坚战,岸上水下联动整治、融入历史文化元素、打造滨水城市客厅,把曾经的“黑臭河”变成曼妙的“水弄堂”;下大力气推动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标准化、游园建设、街巷治理、停车管理等民生工程,增强城市为民服务的功能。“一路一特、一街一品”,使得玄武的街区文化特色愈加彰显。

  不过,多位受访者坦言,打造城市特色,必须警惕新一轮同质化的出现,防止“千城一面”。

  “千城一面”,究其根本,源于长期以来城市开发模式过度资本化、市场化,以及规划和建设的过度技术化和工程化。同时,在规划和建设系统中,富有文化情怀的人文类专业人才又相对较少,致使城建思路和治理方式趋于僵化、雷同。徐琴认为,解决城市发展的同质化问题,要调整规划建筑类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增设人文、管理类课程;引入熟悉城市人文的专业人士,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塑造城市特色。

  在省社科院副院长章寿荣看来,塑造城市特色、彰显发展个性,还需健全市场环境。管理者因时制宜,摒弃“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对集聚特色发展要素、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特色培育都很重要。

  本报记者 李睿哲 杭春燕

标签:

编辑:陈彤

江苏正以新作为 交出城乡建设高质量“江苏答卷”
    政府工作报告将“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Huaxia.Com 江苏新闻
吴震强在高淳调研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建设
    为更好地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国土资源厅
走出乡村复兴的江苏之路
    在经历43次田间座谈、12次内部座谈,妇女联合会
我省召开座谈会欢送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代表赴京参会
  新华报业网讯 5月14日,我省召开座谈会,新华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