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与创新中实践“行知思想” ——南京晓庄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再谱新篇章

22.12.2016  21:35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一直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激励着我们不断丰富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启发我们适应时代需求,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南京晓庄学院校长许承明教授说。

  从1927年建校之初的数间瓦屋草房,到如今的方山、莫愁和晓庄三个校区,晓庄人一步接着一步走,一代接着一代干,执着地坚守着行知教育思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抓手,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核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学做合一”“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

  逻辑起点:人才的应用性

  “陶行知先生建校之初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培养‘应用型人才’与行知先生的育人理念及其创校之初的办学宗旨是高度契合、一脉相承的。”南京晓庄学院党委书记王国聘教授认为,“应用,既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也是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

  随着国家“推动有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战略部署,南京晓庄学院再次发力,在传承中寻求创新,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为主轴,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增强文化创新引领能力为引擎,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地方应用型品牌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明确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发展思路。通过实施“完全学分制”“自主选择专业”等,着力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全方位育人机制,实施“知识与能力并举、实践与创新并举、校内与校外并举”的教学改革。

  学校遵循“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秉持“加强通识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的原则,建设了250门精品通识教育课程,构筑了“经典阅读与历史文化传承”“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等七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思考未来发展定位,锻炼和培养健全人格。

  学校十分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开辟“要培养应用型学生必须先有应用型老师”的工作路径。通过选送教师赴企业学习进修、校企联合培训教师、聘任行业专家作为兼职老师,不断完善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相关政策措施,探索增强教师实践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努力推进外聘教师和兼职教师管理,大力提升教学整体水平。目前,学校已经建设了一支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棋活两眼: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

  “高校转型的关键是专业设置,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许承明校长比喻道,“围棋里常说‘棋活两眼’,而教改这盘棋中,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决胜的两眼。”

  “十二五”时期,学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形势,对接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条件,强化重点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促进重点专业、社会需求度高的专业协调发展,拓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专业。本科专业由38个增至52个;获批2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为国家教育部门“十二五”综合改革专业,11个省级品牌、特色、重点专业,9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

  师范专业是南京晓庄学院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学校大力推进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品牌专业建设,统筹校内外教师教育资源,开展“高校、地方政府部门、中小学幼儿园”三位一体的师范生培养方式,加强“基础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学校教师教育品牌不断得到彰显,现为江苏省师范生信息库建设首个试点单位,50余人次在国家、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获奖。2016年12月4日,第六届“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学前教育)教学技能大赛在贵州落下帷幕,晓庄学子在教学活动设计评比中荣获特等奖,在教学技能展示大赛中,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荣获特等奖的幼儿师范学院马颖雨同学自豪地说:“我的获奖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和帮助,学校建立的‘师范生教学能力发展和评测体系’和‘师范生教学能力综合训练和评定中心’,对我们提升师范专业技能发挥了很大作用,让我们更自信更从容地走上讲台。”

  学校通过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建立与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以及认真研究教学规律、调整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等举措,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江苏省教学名师、校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史爱华教授领衔的《智慧树:学前教育专业创造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项目,获“江苏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特等奖”;作为“‘十二五’教学质量工程”标志性成果,学校六朝研究所名誉所长宋钢教授主持与主讲的《六朝文学》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在中国大学“爱课程”网上线,让社会共享。此外,还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3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3项,省级以上微课优秀教学奖12节,省级以上多媒体教学设计奖15项,省级以上规划、精品、重点教材近20部。

  食品科学学院王春雷同学受益于“全程导师制”,李朝晖教授成为他在学校的另一位“家长”。“刚进校,对学院和专业认知不足,李朝晖老师帮助我进行学业规划,带着我到企业做实验,确定了考研目标。”如今,2004年从晓庄学院毕业的王春雷已成为扬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一直都是南京晓庄学院的关注重点。5年来,全校共有近5000人次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其中,500人次获全国二等奖(含银奖)以上,300人次获江苏省一等奖(含金奖)。

  妙招频出:搭建平台与激发活力

  “教务处就是服务二级学院和教师、学生发展,引导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成长,搭建各类资源平台,激发创新实践活力。”南京晓庄学院教务处处长杨种学教授说。

  学校教务处根据学校党委、行政的决策部署,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提升质量、内涵发展的战略重点,不断深化“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紧扣“适应需求,深化特色,创新机制”的改革主线,紧紧围绕“创建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用性专业优势”和“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品牌大学”办学定位,从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践实训走向一线的各环节,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设应用型专业,不断加强校企、校地、校校合作。

  教学质量监控和专业评估工作方面,学校制定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实施办法,启动计算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初步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学生成长综合评价体系和学生学业状态监控机制,大力推进学生学业指导中心建设。

  教学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建设上,学校大力推动20余项教学制度、规章和文件的“立、改、废、释”,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和管理行为,完善服务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进一步转变管理职能,完善二级管理机制,逐步推动教学管理,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领导性管理向服务性管理转变,进一步凸显二级学院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和主体办学地位,大大提升了管理效能。

  强化实践教学和条件建设工作上,学校新增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抓选题、抓规范、抓管理,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和学生科研水平。5年来,共立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800项,学生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00余篇。电子工程学院孙红淼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在校期间完成了江苏省大学实践创新计划训练项目,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被国际会议收录1篇。

  办学90年来,南京晓庄学院培养了10多万名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一批校友已成为业届知名专家或企业家,如杨瑞清现为南京浦口五里行知小学校长,荣获“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誉为“陶行知式的当代乡村教育家”;沈坚创办东洲集团,现任上海东洲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公司成为年销售额超20亿元的国家中型企业。王景光为徐州沛县张寨镇张庙村党支部书记,荣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毕业4年成为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学校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年在长三角就业的毕业生达85%以上,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荣获“江苏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王国聘书记自豪地说:“陶行知先生在创办南京晓庄学院时曾充满希冀地说道‘晓庄是一部永不完稿的诗集’,如今,在一代又一代行知思想传承者的努力下,这本兼具着厚重与灵动、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诗集,正在书写着更为璀璨的新篇章。”晓庄人洋溢的激励与奋进的精神,正是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新江苏的希望所在,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希望所在。
  原文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6-12/19/content_46880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