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将对提现收费 专家:羊养大了才能剪羊毛

17.02.2016  10:38

  2月15日,微信支付团队发布公告宣布,自3月1日起,每位用户(身份证维度)1000元免费提现额度以外部分按银行费率收取手续费,费率均为0.1%,每笔最少收0.1元。同时,转账、面对面收付款、微信红包、AA收款等其他功能免收手续费。

  此消息一出,立即引爆网络,各界议论纷纷。微信称此举是不能承受银行收费之重,不得不为之;银行则表示本就免费,不背这“黑锅”。有人指出,这其实是互联网企业用免费诱惑培养的移动支付习惯到了收割时候,开始收费“剪羊毛”;更有专家指出,除了“剪羊毛”,微信还有更大的意图。

  “吓得宝宝赶紧提现了

  “看到这条消息,我赶紧把零钱包里的3000元提现到银行卡,留下了800块,后来细看发现是终身免费额度1000元,我又提了500元出来。”在南京一家医药公司工作的销售经理潘华说,平常大家转账啥的,都习惯了用微信,虽然转账免费了,但是转账来的钱还在零钱包里,还存在从零钱包到银行卡的提现过程。虽然收费0.1%并不多,但就是不爽。

  像潘华这样的人并不少。在记者的朋友圈内,很多人都在转微信提现收费的消息,然后表示已经将零钱包里的资金提到了银行卡中,只留下一两百元的资金。“既然你收费,那我就不用啊,反正还有支付宝提现免费。”南京市民张雷说。记者从支付宝、百度钱包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了解到,目前他们用户提现免费。

  按照微信发布的公告,大部分用户的零钱包账户资金低于1000元,因此这一规定并不会影响大多数人。但对于在微信做代购的人来说,影响并不小。陈洁不仅有淘宝店,也在微信朋友圈发商品照片,客户看中哪款商品后可以直接微信转账给她。这消息一出,她就发了一条朋友圈,建议消费者还是尽量改用支付宝付款。“还蛮多客人用微信支付的,我是每天提现,额度时大时小,多的时候有大几千。虽然收费额度也不算多,千分之一,但是能省则省呗。”她说,如果消费者坚持用微信支付,我也不能拒绝,毕竟生意还是要做的。

  收费,钱进了谁的口袋

  对于提现收费的原因,微信给出的理由是要向银行缴纳手续费。微信支付团队在官方回应中称,基于微信支付的每一笔交易,只要从银行卡扣款,事实上不论金额大小,银行都要向微信支付收取交易手续费,且平均高于0.1%。一直是微信支付来承担这部分费用,但随着业务迅速增长,成本剧增,微信难以承受。

  而在银行界人士看来,微信这一言辞显然在推脱,并表示“不能背这个黑锅”。“收费这个事情,不能笼统说是银行统一收费,要看在签订合同时怎么规定的。”南京一家股份制银行电子银行部经理说,虽然是从个人的零钱包提现至个人的银行卡,但背后是从对公账户转至对私账户的过程,按理来说,银行是要收取一定费用的。但是,如果签合同时明确走银行代发工资渠道,银行不仅不收费用,还要给予一定的优惠。如果是单纯的对公转对私渠道,才要收一定的费用。

  该经理也表示,对于银联、支付宝、财付通这类较大型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沉淀资金量巨大,银行的议价能力其实较低,往往不收费。

  “如果银行通过第三方支付渠道与客户发生资金进出,第三方支付还要跟银行收手续费。”某城商行运营部经理介绍说,第三方支付公司收费模式不一,有的按笔数、有的按金额,有的则是打包,不同的收费模式,也影响到资金到账的时间,收费标准也不一样。

  提现收费,让资金体内循环

  虽然抛出“银行收费我才收费”的理由略显幼稚,但无论是银行界人士,还是专家,都认为收费是一家公司的商业行为,无可厚非。“毕竟他提供了服务,初期可能不收,但是量大了肯定要收。”上述股份制银行电子银行部经理称,市场的选择就是客户的选择,客户觉得哪个方便、哪个更习惯就用哪个。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姜宁持类似观点。“先免费再收费是互联网企业惯用的策略,当积攒的用户、资金量足够大了以后,往往就会不再免费。”他说,羊总是要养大了之后才能剪羊毛。

  有业内人士更认为,微信提现收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上述城商行运营部经理看来,微信想通过提现收费将用户的资金留在自身系统里运转,人们出于省钱的考虑就不将里面的钱转出去了,而用于直接支付。为了留住资金,微信在近一年来大力拓展线上线下支付场景,构建生态系统。目前在线下,30多个行业,30万家门店,包括零售店、餐厅、停车场、加油站、自助售卖机等都可以使用微信支付。在线上,京东、滴滴出行、大众点评、看电影、买礼物、购票、充话费等都已接入微信支付端口。

  移动支付,是近两年来银行、支付宝、微信争抢的热门领域。从银行来说,去年多家银行宣布网银转账全免费,多年的收费模式被取消,一举跨入了免费时代。从支付宝来说,借助于2015年双12更是全力开打线下支付。相比于银行和支付宝,借助于春节红包一炮打响的微信支付,用户黏性还比较弱,因此急需通过一种方式黏住客户,而通过提现收费将资金沉淀就是微信的一种选择。“商家总是希望黏住消费者,进而引导到和商家有关联的其他服务项目上去,最后目的是盈利。”姜宁说。(赵伟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