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唯一慈善餐厅开张4个月将关门 运营成本高
25日,徐州唯一的免费餐厅雨花斋,宣布近日暂停营业。一度火爆的免费餐厅,短短四个月时间,就面临“关门”尴尬,是何原因?民间慈善之路究竟如何走?带着一连串疑问,记者走进这个已经吸引4万多食客的免费餐厅。
当天上午11点,正是雨花斋开饭时间。虽然得知近日暂停营业的消息,仍有上百位市民在店内排队等餐。记者见到,桌上摆着小米粥、米饭,配上炒白菜、豆腐、南瓜、胡萝卜。由于店外等候的人越聚越多,小院内甚至搭有一个棚子作为等候区。
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每天中午四菜一汤,提倡绿色素食。“每天提供免费午餐的时间限定在1个小时,大概可以服务三四百人,不设吃饭门槛,绝对管饱,希望给困难群体减轻生活负担。”
记者注意到,就餐人群中八成为老人,还有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环卫工李明德坦言,免费餐厅让他的午饭有了着落。“我们舍不得下饭馆,过去都是带饭吃冷的,现在不花钱就能吃上热乎饭,多好啊。”71岁的张灿从湖滨社区赶来,她看中的不仅是这顿饭,每天饭前半小时,这里常常开设一些传统文化讲座,可以免费听。
“会不会有人来蹭吃蹭喝呢?”记者疑问。
“绝大部分来客都是看起来生活不富裕的人,但是不排除有‘懒人’。”店长孙梅坦承,“有人在店里吃完了,还想再拿一些回家。”孙梅说,他们不会拒绝来客,相信他们都需要帮助。“即使有人蹭饭,也希望能在这里得到感化,当然,我们更希望能把有限的资源留给真正需要的人。”据介绍,几个月经营下来,多吃多占等现象明显减少。
如此红火的免费餐厅为何要“关门”?原来,本月6日雨花斋场地房东通知,因为该场地将被政府收储,限于11月25日前搬迁。“虽然经过协调,搬迁时间被暂缓到11月底,可是这些天跑了七八个地方,都不合适。要么租金太贵,要么太偏僻,而且我们也不能开在饭店集中区,怕影响人家生意。”孙梅说。
雨花斋虽位于徐州市中心,租用的却是徐州第一中学校办工厂的废弃厂房。当时学校方面为支持公益事业,以几乎免费的价格提供场地。如今,因为该场地将被政府收储,他们若在市区再租用类似的场地,每月4万多元的租金,实在付不起。
记者了解到,不仅在徐州,近些年,在青岛、杭州、重庆等地已先后出现了90多家免费餐厅;在省内,盐城、常州、苏州也有类似的公益餐厅,但大多举步维艰。而有调查显示,能生存2年以上的这类民间公益组织不足三成,其原因何在?
徐州雨花斋的发起人、在一家书院做老师的武峻同说,发展民间公益组织,往往会遇到场地、资金、人员、注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以盐城一家免费餐厅为例,一年各方捐赠的财物有20多万元,每月花销6万余元,全靠发起人孙海林贴补,运营起来很吃力。而在徐州雨花斋,武峻同算了笔账,除义工外,包括店长、厨师、财务等5位固定人员的工资,每人每月1500元,再加上饭菜等开销,每月成本超过5万元。这些钱,以及雨花斋前期装修的20余万元花费,七成是靠普通市民和义工的捐助。
记者在餐厅内公示的捐赠财物明细中看到,多的不过两三千元,少的只有几元钱。其中,一位叫周从玉的市民捐了10斤大米、两袋麦仁。
用工也是个问题。相对于其他地方,徐州雨花斋算是做得不错的,报名参与刷碗、分菜等工作的义工累计有近千人。“不过,真正来做事的只有300人左右,有人报了名就没来过。而且在做义工中,由于很多人有工作,参与时间也不固定。”好在雨花斋每天只需要30多名义工,大家“随机”过来,也能保持正常运转。
没有正式名分,则从根本上影响了免费餐厅的生存。武峻同说,因为不涉及经营,工商局无法给雨花斋注册,只有卫生许可证。虽然民政部门对雨花斋很支持,完成了“徐州市雨花斋公益发展中心”注册核名手续,不过因为租金无法承受,选址无法确定,所以注册工作无法进行。这意味着,免费餐厅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慈善机构,不能公开接受捐赠。
徐州雨花斋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民间自发的公益组织成长中的烦恼。“民间慈善就像星星之火,有时很脆弱、很微小。”江苏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刘有安分析说,事实上,像雨花斋这样的民间公益组织,仅凭发起人的个人热情,而没有专业人员参与,以及与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联动,往往缺少发展后劲,难以做强做大。如何让爱心发挥更大作用,需要民间和政府形成合力。“相关部门可以做好引导、培育工作,适时明确准入、退出条件,扶持骨干民间公益组织走专业化道路。同时,这也可避免少部分人以公益之名谋一己私利的发生。”
这方面,其他地方有经验可资借鉴。比如,浙江建德的免费餐厅挂在市文化局下,成为正式社会公益组织;在北京和温州,社区为慈善餐厅免费提供场地;上海则由政府牵线,引导大型企业公益捐助。而在省内的镇江,由区民政部门牵头,整合多方资源,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助餐服务。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