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粮食购销总公司搞活经营思路
近年来,随着粮食流通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张家港市粮食购销总公司在应对粮食市场化进程,搞活粮食经营方面,积极开动脑筋,结合自身特色,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之路。到2015年底,公司销售总量达19.8万吨,销售收入5.5亿元。连续3年荣获“中国百佳粮油企业”荣誉称号,并先后获得“全国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先进企业”、“2013中国十佳粮油成长型企业”、“2014中国十佳创新引领企业”等多项荣誉。
一、主要做法
(一)稳扎稳打,完善一套本地粮食安全收储体系
一是拓展仓容。张家港市粮食购销总公司于2002年正式组建,公司成立之初,无仓容。从2003年开始,公司相继兼并了乘航、塘市、港口等8个粮库,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新建、改建、修复了5万多吨仓容,并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穿衣带帽”工程,有计划维修、改造公司库点,新建了沙洲中心粮库,目前公司总仓容已达12.6万吨,为粮食收储提供有力保障。二是两季收购。公司严格执行小麦、稻谷国家最低收购价预案和依质论价政策,保障农户利益,有效提升了农户种粮积极性,确保粮源有效掌控。仅“十二五”期间(2011-2014),总公司两季粮食收购共计46.4万吨,其中小麦14.8万吨、稻谷31.5万吨,收购量占全市收购总量76.7%。有效发挥了国有粮企收储中流砥柱作用。三是为农服务。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努力做好各项为农服务工作。落实资金到位,杜绝打白条,做到日结日清。收购期间,电子屏滚动播报天气状况,加强与农户面对面沟通,确保收购问题及时解决。开展烘干预约服务,24小时敞开收购,在收购高峰时开启快速卸粮通道,在阴雨天气时,提供临时雨棚放置来粮。针对部分收购库点仓容不足的问题,通过内部调拨,确保农户来粮必收,收必有仓。收购期间随时提供茶水、休息点、代购方便面等惠民服务举措,进一步提升后勤服务质量,为农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二)精益求精,建立一套务实的仓储技术管理模式
一是规范粮食管理。多年来,公司始终坚持“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粮食部门优良传统,员工每天实地踏仓查粮,做好粮情记录,发现苗头及时处理。公司成立到现在无一事故,实现了储粮安全无事故的粮食安全总体目标。开展流动红旗评比等活动,加强内部存粮监管,严格公司内部存粮安全检查,督促各库点严格执行粮食保管制度,有效提升了在储粮食保管水平。2014年省局召开的烘干分析会议上,公司提供的材料数据详实、分析到位,得得了省局领导的充分肯定。二是“数字粮库”。作为市政府2011年实事工程之一,张家港市沙洲中心粮库配备有全套基于物联网的“数字粮库”管理系统和库存粮食识别代码,将粮情检测、机械通风、低温储粮、环流熏蒸、低温烘干、安防管控等保粮新技术整合应用,实现了粮食的购、销、调、存的信息化管理,确保了库区3万多吨年收购量,8.2万吨年进出库量的粮食品质到位,2014年夏粮收购单日入库量超过5000吨,创本地粮库单日收购历史记录,极大方便了农户售粮。三是鼓励科技创新。公司积极改进粮食保管技术,早在2005年就率先尝试空调保粮、低温烘干等技术,并陆续开展遮阳网、铝箔屋面等应用探索,其中,遮阳网在夏季高温时段外墙面隔温5度左右。公司“低温储粮智能控制系统”目前正在申请国家专利。“张家港市储粮技术规范化研究”、“以智慧粮库建设提升为农服务路径”等课题项目陆续开展研究。公司仓储基建工作受到了国家局任正晓局长、吴子丹副局长、总工程师何毅等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
(三)开拓思路,建立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一是拓展域外基地。由于张家港市地处苏南销区,本地粮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公司跨省出市建立了黑龙江省和本省苏北新洋农场的粮食生产购销基地2万亩,以域外粮食基地提升企业竞争力,保障地区粮食安全。二是探索经营模式。为应对粮食市场变化,公司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拓宽经营思路,抓住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深化改革机遇,与农户、种植合作社开展了多种模式合作。通过参股、承包、订单等方式,先后与凤凰镇夏市村、锦丰镇交通村和双山岛管委会合作建立粮食生产基地,通过优化合作模式,引导农户种植高产、优质、高收益品种粮食,稳固优质粮源,带动品质升级。三是产销链接。2005年,公司创立“润众”品牌,强化企业粮食储加销能力。2013年,与苏垦米业、百信超市合作,开展代加工和代销售业务,实现优势互补;积极参与“放心粮油进社区”等活动,开设放心粮油店,参加各类展销会,“润众”大米登陆我市首个电商平台“淘沙洲”,开展线上销售,粮食储加销对接愈加紧密。
(四)凝心聚力,建立一套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的企业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制度管理。国企改革迈进深水区,公司每年组织人员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在库区管理中做到制度上墙、分工明确、流程细化,落实责任到人。规范企业内部人、财、物监管,专门召开目标分解推进会议,将任务细化到各部门具体工作职责中,各部门库点组织学习,认真落实,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完成。2012年,总公司被列为苏州市内控制机制建设示范点。二是推进国资转换。为增强国有企业的融资能力,增加国有粮食企业的资本金。公司组织人员对全市系统内资产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清理,目前全市27家单位,49宗土地,共计33.3万平米土地、14万平米房产的“划拨转出让”性质转换、房产和土地证过户工作基本完成。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公司始终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把队伍建设当做“一号工程”来抓,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培训计划,组织员工外出参观学习,选派员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学习公司“一企双劳模”先进事迹,激发队伍干事业动力。在2013年全国粮油职业技能竞赛中,公司员工方治一举获得全国金奖。公司员工在《粮食储藏》、《中国粮食经济》等专业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十多篇,其中2篇论文荣获2012-2013年度本市优秀科技论文评选二、三等奖,队伍建设成果凸显。
二、下一步举措
(一)夯实粮源基础。粮食是粮食企业所有工作的基础,尤其是苏南地区国有粮企,无论是确保地方粮食安全,还是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粮源都是重中之重。对于总公司来讲,就是需要进一步优化扎口收购模式,探索粮食购销经营发展新路子,积极发展域外粮食基地,探索利用订单收购、定单种植等措施,引导规模经营者种植优质品种,更加注重收储粮食质量,提高库存粮食市场竞争力。根据粮食规模经营发展实际,继续执行好粮食收购价外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搞活企业经营。由于粮食的特殊性质,需要粮企、尤其是国有粮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搞活企业市场经营。因此,国有粮企需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做好一肩双责准备,以粮食安全为主,在完成粮食储备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应对粮食购销压力,紧抓市场有利时机,提升企业粮食购销轮换效益。进一步探索粮食购销合作模式,向上强化与主产区的交流沟通,向下加强与加工企业的产销合作,互补优势,拓展粮食经营渠道。积极宣传推广企业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既注重联合、兼并、委托加工等传统商业手段,又拓展网络、手机等新兴平台,多途径提升品牌效益、使市场经营成为企业做强做大的重要推力。
(三)推进基础建设。现今,仓储基础建设和新增硬件装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我们不仅要建设好硬件,买来科技装备,更要用好这些优质资源。一方面对现有库点维修改造,不断完善储粮功能。另一方面扎实公司在储粮的管理,借助新建改建仓储硬件平台,大力探索仓储保管技术,逐步扩大原粮储备规模,做好代储粮管理,梳理相关台账资料,加强科技储粮技术培训,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
(四)强化企业管理。搞活企业经营,管理是内功。公司要发展壮大,就需要根据现代化粮食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目标,建立和完善与社会环境和群众需求相适应的组织架构,以粮食安全和经济效益为核心,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实施“人才兴企”战略。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培训、培养出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员工队伍,加快企业人才梯队建设,构建全新的用人机制,为青年人才施展聪明才智营造一个良好环境。